刚刚结束的清明小长假返程高峰,上海6条高速出现不同程度拥堵,其中尤以沪陕高速崇明往市区方向为最,从4日中午一直堵到深夜,极端拥堵时绵延近40公里,车辆积压到崇明城区。
清明小长假,踏青、扫墓的出行人群合流,加上高速免费通行政策的刺激,车流量增加乃至出现一定的拥堵,其实是可以预见和难免的。但平时只要6个小时的路程,要开22个小时,甚至一些拥堵路段长达几十公里,这大大超出了多数人的承受范围。
清明假期前,上海相关部门就发布了交通提示,呼吁市民错峰出行或选择不同的交通工具。4日下午,又再次发布了部分路段“可能迎来极端大车流”的信息。但事实证明,效果有限。一来,对于提前发布的信息,多数人都有侥幸心理,比如期待他人能够错峰出行;二来,假期时间有限,错峰的可能不大;三来,在返程高峰期当天发布拥堵提示,不少车辆已经堵在了路上。
防止“极端型拥堵”,相关部门更要把重心放在做足预案和紧急疏导之上,而不是发布提示了之。比如,像长江隧桥这样的“逢假必堵点”,就应该有提前预案,根据车流量大小,在不同进入路口,进行提前的分流和限行,引导车辆绕道行驶。而一些人为造成的拥堵,更要通过增加临时管理来规避。假设在拥堵路段,能够增加执勤警力,引导车辆规范行驶,相信路况就要好很多。
拥堵的产生,表面看是车流量太大,但其实跟道路交通管理的科学与否、管理效率的高低有很大关系。防止堵车,德国的经验值得借鉴。德国的高速公路车辆密度在很多时候其实大大高于我国,但德国的高速公路建有全程式信息控制中心,可对高速公路上的电子路标、可变公告牌和红绿灯进行实时控制、调整。如某一路段出现拥堵状况,监测系统发现后就会对相应路段电子标识进行调整,如调整沿线限速、改变车道、开放路肩、新增车道等,以缓解堵塞。
当然,对于一些常年性的堵点,还要考虑增加交通道路的供应。比如长江隧桥的开通虽然让崇明不再是“孤岛”,但仅有东线一条通道够不够?特别是目前崇明建设世界级生态岛后,现有的交通环境更难以满足需求,适时加大崇明岛与外界的交通连接,具有紧迫性。
大规模、长时间的交通拥堵在减缓社会运转效率、增加资源浪费的同时,也直接降低了市民的生活品质。市民公共交通出行意识的培育、道路交通体系的改善需要时间,但相关部门提高交通管理效率,特别是主动加大特殊时期的交通疏解和引导能力,当可取得明显的效果。向优化交通管理借力,仍是我们在缓解交通拥堵方面亟待挖掘的“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