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第一财经周刊》上看到一篇文章,说Google的一位工程师正在焦虑一件事情——现在技术迭代太快,他们可能被技术丢下、失去竞争力,或被人工智能所替代。
被更新更潮的技术拍到沙滩上,几乎是每一位劳动者的本能焦虑,也就是老生常谈的“技术带来失业”问题。比如,美国汽车行业繁盛时期的技术工人,颇为自己能操作和修复复杂机器而自豪,他们怎么也没想到,自动化的机器很快就替代了他们。如今的职场精英们,似乎正在面临人工智能的“碾压”。
前两年,电影《机械姬》曾经引起关注,说的是大富豪内森在秘密丛林里,精心挑选了一个年轻人来完成对智能机器人艾娃的“图灵测试”,没想到最后一切都毁在了具备人工智能的艾娃手里。这部影片向观众展现了未来人工智能有可能吞噬人类的黑暗一面。导演嘉兰在一次接受记者采访时,就不无夸张地说影片中的“未来”与现实只有“十分钟远”。
如果说科幻片中的场景像一场梦,现实中正在发生的事情可就让人有切身感受了。前不久媒体上有一个报道,华尔街第一大投行摩根大通设计了一款金融合同解析软件COIN,原先需要律师和贷款人员绞尽脑汁每年耗费36万个小时才能完成的工作,COIN只需几秒就能完成,而且错误率更低。这个消息爆出的时候,那些容易犯错、爱闹情绪的人类雇员,金融界的精英和律师,是否一下子感觉自己的饭碗开始摇晃?去年,人工智能机器人“阿尔法狗”战胜世界围棋冠军李世石的消息轰动一时,很多人就开始担心,人工智能所带来的不确定性恐慌,大有蔓延成“人工智能焦虑症”的趋势。
其实大可不必。科幻片《机械公敌》中,具有了独立思考能力的智能机器人桑尼,就扮演了拯救人类的角色,引领机器人重新回到了为人类服务的轨道上来。就像男主角威尔·史密斯说的,“机器人没有问题,科技本身也不是问题,人类逻辑的极限才是真正的问题。”科技所衍生的负面问题,不是还有更新的科技进步可以去解决吗?人工智能可能会带来大规模的失业,但随着科技与商业的进化,更多新的职业岗位也会相应催生。
“阿尔法狗”所向披靡的时候,曾经设计出第一个打败人类的计算机国际象棋程序“深蓝”的许峰雄教授就说了,“其实并不是计算机打败了人类,而是人类打败了人类。”“阿尔法狗”就是数以百计的人类专家智慧的合力。我也非常同意李喆七段的话,“工具无善恶,善恶在人心。未来的路通往何方,将由我们自己决定。”退一万步说,就算是机器将来有了自主意识,有了情感,你又怎么确定它不是“器之初,性本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