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人才辈出的俄罗斯钢琴学派,不难发现他们中有些人成熟较早、发展较快,有时难免也会提前凋零。不过还有一些演奏家,或许他们需要很多年才能最终站稳脚跟,开发出自身所固有的长处和特点,但日后的发展却更为平稳。即将于4月16日在上海音乐厅举行独奏会的尼可莱·德米登科(Nikolai Demidenko)无疑属于后者。
曾于莫斯科音乐学院师从钢琴大师德米特里·巴什基洛夫,并在1978年赢得柴可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第三名的德米登科,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移居英国后,迅即以自己的实力成为伦敦著名的威格莫音乐厅的座上宾。起初,他在那里一连举行六场《钢琴杰作》系列独奏会,以极富探索性和趣味性的曲目安排,将钢琴艺术史中大量被遗忘的佳作重又带回公众视线。紧接着他在此举行的肖邦系列和《浪漫的旅程》系列独奏会,同样深受好评,人们无不为这位行事低调的钢琴家指尖所蕴藏的巨大能量赞叹不已。那之后,他的身影也经常出现于皇家节日大厅与巴比肯音乐厅的舞台,伦敦俨然成为他艺术生涯的福地。
德米登科常说:“录音是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他也将丰富多彩的曲目留在唱片中。聆听他的演奏,无论是克莱门蒂、贝多芬、舒伯特,还是拉赫玛尼诺夫、斯克里亚宾、梅特涅,我们都不难发现他总能找到属于那位作曲家和那部作品的正确的声音,同时又拥有足够的技巧去表现出音乐中的时间与空间感,以此赋予这些作品鲜明的风格和崭新的生命。他指尖下的肖邦作品,刚柔相济,既有绵长的气息、精致的分句,也保持了必要的紧张度和节奏的推进感,只因在他看来“把一切都做的很明晰是最重要的。”当演奏柴可夫斯基《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时,仅在第一乐章的引子部分,不同于很多钢琴家为强调庄严雄伟之感而刻意放慢的速度,德米登科以接近快板的速度将之呈现,个性鲜明。他对于冷门作品的偏爱透过这些录音也显而易见。正如他录制的梅特涅第二和第三钢琴协奏曲,以火一般的热情和强烈的戏剧性动人心魄。
较之很多偏爱斯坦威钢琴的同行不同,德米登科对法奇奥里(Fazioli)钢琴情有独钟。他眼中的法奇奥里是如此与众不同,“每一秒钟它们可以提供的东西实在太多了,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你能够找到自己的方式,它就成了世界上最好的钢琴。它的色彩丰富,充满活力,有令人难以置信的支撑力,声音极为纯净。”如此独具慧眼的选择,也为他的演奏增色不少。在德米登科录制的两张布索尼改编巴赫作品的专辑中,他于法奇奥里钢琴上奏出洪亮、铿锵,有如管风琴般的音响,展现了自己的最佳状态。
如今,年过六旬的德米登科仍未减缓忙碌的脚步,这似乎也是对当年一些认为他“不会有什么发展前途”的“预言家”们最有力的回应。这次在上海音乐厅的独奏会中,他同样排出一套风格反差颇大的曲目。贝多芬的《降B大调钢琴奏鸣曲》(作品106号)以其宏大的结构和繁复的乐思成为钢琴艺术史上最壮丽的篇章之一,当年作曲家本人就称它是一部“给钢琴家们添了很多麻烦”的作品,至今它仍令演奏者们望而生畏。舒伯特的《音乐瞬间》形式虽小,然构思严密、精致灵巧,充分突显他的旋律天才。由钢琴大师阿尔弗雷德·科托改编的弗朗克《A大调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的钢琴独奏版,更是鲜有耳闻,即便是科托本人都从未留下录音。三部作品、三种情绪,对于任何一个年龄段的钢琴家而言,这样的搭配都不失为是一次挑战,想必它们也将从多方面反映出德米登科的艺术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