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已经降临,天穹上星星闪烁。依稀的灯光中,一座尖塔巍巍耸立,微黄灰白色的城堡依山而筑,更显得壮阔雄伟。夜色朦胧中,似乎走到了一条小道,然后是一条栈道,我们来到了大卫王城堡。在耶路撒冷的几天中,我们几乎到处都能看到大卫王的塑像。高大挺拔的身躯、络腮胡子,披着长袍——也许只是披肩,半个肩膀敞开。有意思的是,大卫王的塑像很多都是在抚弄着一个低矮的竖琴。当地导游告诉我们,有一种说法,大卫王原先是宫廷的乐师,擅长演奏竖琴。但是,他有着非凡的智慧,替国王出谋划策、纵横捭阖,终于在公元前10世纪,当上了以色列联合王国的第二任国王。
我在想,为什么这里的大卫王塑像不是让他手执权杖或者是跃马扬刀,而只是与竖琴相伴呢?也许,在人们的心目中,大卫王就是一个艺术家,或者是一个乐师?瞧,“声光秀”就安置在大卫王城堡,是不是又多了一层象征意义?
当我在观众席里坐下,顿时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在我的面前,有着近百米宽的城墙,高低错落的房屋逶迤展开。很快,灯光熄灭,一切被黑暗笼罩。倏忽间,观众面前出现了一座庞大无比的图书馆,在整个视觉中,全是密密麻麻、层层叠叠的书架与数不清的图书。光影中,一男一女在书海中上上下下、寻寻觅觅。终于,他们找到了要找的书,兴奋地打开、专心致志地阅读——一切渐渐隐去、隐去。
这时候,左下角出现了一个吹笛少年,悠悠的笛声弥漫开来,音乐开始娓娓叙述,历史拉开了帷幕。声光秀从公元前3200年迦南时期开始,历经1006年以色列时期。恢弘的画面中,有着所罗门的王宫、第一圣殿的毁灭,然后是建设第二圣殿、耶路撒冷的辉煌……灯火璀璨、树木婆娑、海浪滔滔、宫殿巍峨。但是,腥风血雨、金戈铁马、狼烟滚滚、战火吞噬。那是和平、战争、建设、毁灭、再建设的交汇。一幕幕历史的替代转换,让人目不暇接。终于,风和日丽、歌舞升平,无数白鸽翱翔蹁跹,寓意祈求和平。
大卫王塔高高耸立,整个城堡犹如一部历史教科书,给我们展示了一课。
我不得不佩服,这场声光秀有着一个庞大的“野心”,那就是要在短短的半小时内把耶路撒冷,乃至整个以色列的历史作一个几乎完整的讲述。不是仅仅歌舞表演,也不是风光美景,更不是今日描绘,要让观众了解历史、知道过去,但那就显得过于匆忙了。也许,一个画面就是一段历史,如果对这历史有所了解,还可以触类旁通、引发联想,但是,对大多数外国旅游者来说,仿佛置身其外而不得要领了。在整个“秀”中,没有出现一个“活人”,连主持人也没有,不能不说,这也是成功的一个方面。固然,这里可能有成本的因素,但是,坚持让画面说话、让画面启迪观众,我觉得这也是一个可以考虑的问题。更有意思的是,半个小时的画面叠加中,人物几乎全都是卡通、半漫画式,这也可以让我们得到启示。
声光秀的制作者为法国一家公司,我不得不说,声光秀的“声”并没有“光”那么精彩。在我的预期中,那肯定是一个庞大的交响乐团在演奏,排山倒海的力量、气势磅礴的震撼,可惜都没有,仿佛更多的是温柔的呢喃、轻声的低语。本来,在这样一个城堡里,如果有着撼天动地、气贯长虹的声响,那该是多么美妙的冲击?
随着散场的人流,我默默环顾四周。我突然想起,有一种传说,米开朗基罗的雕塑《大卫》就是还原了年轻时期的大卫王。那是一个裸体,是全身迸发出青春活力的大卫。米开朗基罗当时看到了这块大理石就说,我要把大卫从这里面开挖出来!果然,他实践了自己的诺言。作为一个统治过以色列四十年的国王,人们最后记得最多、说得最多的却是他的艺术。现在,声光秀就在他的宫殿里不断上演,我想,这大概也是对大卫王的一种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