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已经习惯了在网络购物时“手握”评价体系这把“尚方宝剑”,尤其是在需要维权的时候,但亲身经历却让我觉得这个体系正在慢慢变味。
一位同事在某宝上买了样商品,随商品快递而来的还有一封“感谢信”,内容令人瞠目:无论什么情况退换产品,我们永远承担运费直到人类灭亡……以上若是做不到,我们集体吞粪自尽……这5颗星星(指满分好评)对我真的很重要,传宗接代都靠它!
另一位同事是我的“饭搭子”,有一回在某外卖平台上下了个单,正大口囫囵之际,他收到了一条发自外卖小哥的长达500字的短信,大意是说公司的评价体系有所调整,就差这一个好评,不然会被扣罚奖金……言辞恳切、字字血泪。
在我的印象中,只有遇到给“差评”的顾客,才需要商家去“求”。不知从何时起,商家在“求好评”上花的心思越来越多,套路愈演愈烈,言语谦卑到“低三下四”,甚至不惜以“好评返现”来“利诱”顾客。不少网络购物达人表示,凡是提供“好评返现”的商家,一律拉黑。的确,“求”来的好评,其真实程度要被打上问号。
顾客和商家,应该是平等的,一方提供商品和服务,一方公正客观地评价。没想到商家先把自己的姿态降到最低,反倒让“高高在上”的顾客尴尬了——试图写些负面的内容,都会显得不近人情,这算不算是一种变相的道德绑架呢?
评价体系的“走偏”,平台、商家和顾客都有责任。其中平台的机制起了导向作用,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及时“纠偏”,才能引导商家,将注意力从一门心思“求好评”转移到对待“差评”上。
在一个谈话类节目中,有嘉宾提出:作为消费者,我们在网络平台上发布的每一个反馈,都要尽可能真实。我理解的真实,就是我写的每句话都出于本心,不会因为一封“感谢信”、一条短信,甚至5块钱返现而有所夸张,更不会因为没有这些而有所贬损。外卖小哥因为交通拥堵或天气原因迟到了,我选择投诉他是一种真实,体谅他“放过”他也是一种真实。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杆秤,能做到完全客观的,只有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