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9:文体汇/人物
     
本版列表新闻
~~~听93岁的王丹凤讲从前的事
~~~听93岁的王丹凤讲从前的事
~~~听93岁的王丹凤讲从前的事
     
2017年06月24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似曾相识燕归来
听93岁的王丹凤讲从前的事
孙佳音
■《春满人间》剧照
■《护士日记》海报
■ 王丹凤和柳和清
  真丝花衬衫外面套着一件粉蓝色外套,黑色西裤搭配一双灰色皮鞋,手里还拿着一个蓝黑色的小皮包。昨天下午,王丹凤在荣获第二十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华语电影终身成就奖”后,又一次出现在公众面前,这一次,她带上了自己的纪念画册《春满人间》签名本,距离自己的影迷更近了一些。中午,她和老朋友秦怡、梁波罗共进午餐。上午,她特地给喜欢她的晚报读者题词问好(见上图)。

  93岁的王丹凤,一头银发,笑意盈盈,讲起那些从前的事。她说自己这辈子,不过是“老老实实做人,勤勤恳恳拍戏”。

  “我不美不美”

  灯光下,王丹凤得体、优雅。尤其,她的脸颊眉梢依稀还有当年的神采,“以前说一个女孩子好看,就说她长得有一点像王丹凤”,面对褒奖和赞美,王丹凤连忙摆手说:“我不美不美。那个时候的女演员都很美,周璇平时不化妆也很好看,李丽华也漂亮,我就是一个小影迷,运气好。”

  她讲的是自己16岁时候的故事,1941年,当时还叫王玉凤的她跟着自己的邻居去电影公司参观,正在执导电影的导演朱石麟发现了王玉凤那俊秀的美貌,“这个姑娘倒蛮好的,要不要来拍戏啊?”导演和颜悦色询问她愿不愿意当一名电影演员,她不敢当即答应。

  虽然父母开始时候反对,但“小影迷”王玉凤还是又回到片场找了导演,朱石麟便让她扮个小丫头端茶来试镜,结果惊喜地发现,王玉凤不但十分上镜,而且非常抢眼。于是,朱石麟当即与王玉凤签订了三年的片约。朱石麟对王玉凤未来的灿烂星途,更是寄予了最深切的厚望,于是,他特地把“王玉凤”原名的这三个字,稍微改动了一下,去“玉”而换上“丹”字,为“丹凤朝阳”之意。王丹凤的艺名,便由此而来。

  第一部电影就当了女主角,并且很快便以“小周璇“红遍上海滩。“后来去香港拍片,再后来公私合营,电影做啊做,就成了我的终身职业。”她的语气平缓,对于自己辉煌的电影生涯,并没有特别的骄傲。一个美人美而不自知,哪怕后来知道了,那么多年,也始终谦虚随和,着实叫人感动。

  “他让着我嘛”

  “当时在电影厂里怕我学坏,一开始拍戏妈妈都要跟着。”王丹凤说自己也不喜欢东奔西跑,不拍戏的时候就在家待着,连男朋友这辈子都只谈过一个,就是后来跟她相濡以沫超过六十多年的丈夫柳和清。柳和清出身电影世家,父亲柳中亮与叔父柳中浩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共同经营上海国泰影业公司发家。以后柳中亮创业大同影业公司,柳和清完成学业后便帮父亲在公司打理业务。不过电影厂小开追求姑娘的路数倒也是非常朴素的,“他来我家里,问家里阿姨要一张王丹凤的照片。然后他就天天来了,妈妈说,侬要当心点哦。其实我们就是在会客室说说话,写写毛笔字。”回忆起自己的少女时光,王丹凤呵呵呵笑了,她说后来就越来越熟了,但还是又花了四、五年时间考验他,“我到香港拍戏,他赶来,要我回上海结婚。我妈妈也觉得他人还可以。”

  于是他们就回上海,结婚了。采访中,王丹凤好几次强调“我们是1951年1月1日结婚的”,对于这个值得纪念的日子,或许年纪再长十岁,她都不会忘记片刻。其实历史也有为他们的爱情存档。当年1月15日出版的《青青电影》杂志,特意用了整整两个版面的图文,完整报道了王丹凤和柳和清在上海逸园大酒店举行结婚典礼的详细经过。婚礼如何繁华盛大,王丹凤已经不太记得了,她说的是“结婚之前也没有考虑过别的人呀”,是“结了婚跟其他夫妻也差不多啊,小意见总是有的,但他让着我嘛”,质朴而又动人。

  “工作需要嘛”

  婚后,王丹凤很快有了孩子,而后又重返影坛。1957年一部《护士日记》让她又一次成为广大男青年想要娶回家的对象——由于成功塑造了青年女护士简素华,让不少男同胞找老婆都想要找个好看的护士。对此,王丹凤笑嘻嘻地委婉地承认了。其实那是一个服从国家需要,毅然离开上海奔赴边陲参加工业建设的故事,但王丹凤却以自己的表演,赋予了人物女性的温柔和美好。比如女护士简素华慈母般地哄着高昌平的女儿入睡时轻声哼唱的摇篮曲《小燕子》“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王丹凤介绍说:“导演要我自己唱,不要学声乐的,说那样就不像一个小护士了,要自然。我年轻时候也喜欢唱歌,就唱了。”没想到,这一唱,便是大人小孩都喜欢,哼唱几十年经久不衰的曲目。

  其实王丹凤为了演好女护士,不仅到上海护士专科学校,访谈了好多即将毕业的护士,还在摄制组到包头钢铁厂拍外景的时候,自觉深入到一群青年女工中去汲取养分;为了演好《女理发师》,王丹凤特地到沪上最有名的南京美发店找女师傅学手艺,只可惜后来扒着玻璃窗看大明星的群众太多,才只好放弃了;为了演好农村题材,王丹凤还曾跟同事一起下乡劳动。住在老农家里,戴个草帽便下地翻土了,问她喜不喜欢农村生活,老人乐呵了,她说:“工作需要嘛,我要演农村戏,得有生活。”顿了顿她说,“蚂蟥怕得不得了呀”。一个老艺术家的真诚、质朴和敬业,跃然而出。

  本报记者 孙佳音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评论/专栏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读者之声
   第A07版:郊野大地
   第A08版:文体汇
   第A09版:文体汇/人物
   第A10版:影视/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动态
   第A12版:人物/文体汇
   第A13版:夜光杯
   第A14版:夜光杯
   第A15版:阅读/连载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金融城
   第A18版:封面人物/金融城
   第A19版:金融城/中国商学院
   第A20版:互联网天地/金融城
   第A21版:金融城/基金纵横/金市汇市
   第A22版:理念分享/金融城
   第A23版:金融城/股市大势
   第A24版:福彩专版
   第A25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A26版:人物/国家艺术杂志
   第A27版:国家艺术杂志/趋势
   第A28版:聚焦/国家艺术杂志
   第A29版:国家艺术杂志/消息
   第A30版:专版
   第A31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术评论
   第A32版:文化时评/国家艺术杂志
似曾相识燕归来
手拿晚报 影迷六点来排队
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美
新民晚报文体汇/人物A09似曾相识燕归来 2017-06-24 2 2017年06月24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