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跟着队伍排了起来,“你现在来买不到了,就三百本,我们一早就来了。”一个买好画册的大叔颇有几分骄傲,他告诉记者说自己八点就来了,第三号。原来影城十点开门营业,发现已经有很多人在商场的一楼门口排队,为维护秩序,也体恤老年影迷的身体,便发了号码牌。
“我十点来的,26号。”又一个买到书的忠实影迷,他忙不迭地到一边翻看起画册来,“听他们说最早的七点不到就来了,我们都是为了来看一眼王丹凤呀,不知道她现在好不好。就看看她,好久好久不出来了。”
还有的影迷,看记者在采访,特地拿出手里已经皱皱巴巴的晚报向记者展示说,“就是看了你们的预告来的,我看她电影六七十年了。”说着还从随身的包袋里拿出了泛黄发旧的明信片,“这书再贵我也要买一本,留作纪念呀。侬看,这签名嗲?”
有人买到了,捧在手里满是笑。“哟,还有这张,她还会打网球啊,我怎么不知道!”仿佛跟自己的偶像是旧相识。“你看呀,这眼睛是好看,当年的明星都没有整容的。”有年轻姑娘指着画册跟父亲赞叹道。但也有人遗憾地没买到,“我们住在浦江镇的,十点半从家出来的,没想到已经卖光了。”有一对老夫妻始终徘徊在影厅门口,看起来非常懊丧。
人群里还有很多王丹凤久违的老朋友,有的是上影厂的老职工、旧相识,有的说曾经参加过她的婚礼,失联了几十年。其中还有丁然的儿子和孙女,他们之后和整个影厅的观众一起,用长久而热烈的掌声,欢迎王丹凤奶奶来到他们中间,并观看了由王丹凤主演,丁然导演的电影《女理发师》。
本报记者 孙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