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物到底长什么样?”
“哈哈哈……哈哈哈……”
走进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肿瘤科病区,在走廊上,就能听到孩子们的笑声。那是“枕边课堂”的志愿者们在为病童讲绘本故事,轻声细语的讲述,让这些生病后就鲜少露出笑容的孩子,敞开心扉跟着夸张的故事情节哈哈大笑。
“枕边课堂”是市六医院提升整体医疗服务质量、探索创新志愿服务模式的一次实践。经过去年暑假的试水,项目运行走向成熟。今年,志愿者的爱心行动将从7月延续至9月,并计划未来将其发展成为一个覆盖常年的公益项目。
病房里,西西(化名)躺在床上,左手输着液,志愿者小罗正以生动的表情讲述着绘画故事《怪物来了》。这讲述的是一个个由误解造成的趣事儿,在简单质朴甚至是不断重复之中,让孩子对“自我”、对“别人的看法”有了新的认知。
“绘本的魔力,就是让孩子忘情地投入故事情节。”小罗坦言,对自己来说,给病童说故事是一种全新尝试,原本的担心焦虑因孩子的热烈回应而消失殆尽,心中也充满了感动。西西的妈妈表示,每次看到孩子听故事时既天真又直接的反应,自己也不由会心一笑,“我会为孩子拍照,记录下这珍贵美好的时刻。”
目前各大综合性三甲医院里除了儿科病区,在其他诸如骨肿瘤、肿瘤内科、断肢再植等病区的小患者都与成人患者同住。“其实这是不容忽视的一个特殊群体,生理特点之外,他们还具有特殊的心理特点。”市六医院医务社工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住院孩子中,有的还没上幼儿园便住进医院开始长期治疗,有的成绩优异天真活泼却被迫中断学业,他们或多或少与学校、与社会有了“脱节”。在医院里面忍受化疗、放疗的痛苦,甚至拿着用过的药盒针管拼成玩具……如何最大限度地帮助患儿顺利度过在医院里的这一段特殊时期,为“入学”“复学”做好适应准备,是院方推出“枕边课堂”的初衷与目的。
据了解,“枕边课堂”以半学习半游戏的方式开展服务,主要涉及“互动式分享阅读”和“学前适应”两个模块,通过选择有童趣的、符合儿童认知水平的绘本,用一种既轻松又科学的方式(互动式分享阅读),在患儿遭遇病痛折磨时,让他们以游戏、互动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热爱书本、热爱阅读、热爱生活,把暂时失去的课堂时间给“找”回来。
在绘本的选择上,“枕边课堂”根据孩子的年龄分成幼儿园低级、幼儿园高级、小学低级和小学高级4个层次,还特邀上海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的专家团队对志愿者进行系统培训,希望通过专业的志愿者服务提升患儿的生活质量、学前适应能力。
“即使生病住院了,孩子们同样可以有开心的事情做,有充满爱心的志愿者陪伴着读故事、讲故事。真好!”对于志愿者而言,来自患儿家长的赞许是最大的肯定。眼下,市六医院的志愿者团队正努力与相关临床科室携手,力争实现对近50张床位的住院小儿患者“每日全覆盖”“一对一”的枕边志愿服务。
通讯员 顾卓敏
首席记者 施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