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干山下的筏头镇,有一家“筏头大饭店”。为我们指路的上海老板不理解,普通话里的“筏”,到当地人嘴里怎么就成了“bá”?不过没关系,虽然贵一点,它还是这片最好吃的。
大饭店就在筏头破落的中心,开面不大,右边一张转弯柜台,左边三张八仙桌——都坐满了客人埋头吃饭。一位老妪把我们带进房间,还剩一张八仙桌,正正好好;又叫我们到厨房点菜。小徐和我七手八脚胡点一通回桌复命,却遭到两位女士审查:“你们有没有点鸡?”“有没有点豆腐?”“有没有点鱼肚鱼籽炒鱼头?”“鱼肚鱼籽炒鱼头”是这里的名菜,“大众点评”里的头牌。我俩赶紧从命。
三“鱼”上桌,满满一大盆,汇聚了五六条鱼的籽、泡泡和半只花鲢鱼头。赤酱浓烧,有一点辣味;鱼肚弹韧,鱼籽酥松,鱼肉嫩滑。我们嘴角留香,称赞不已。
我想到古有董遇“读书三余”、张岱“西子三余”,这筏头镇上的名菜,不妨称作“莫干三余”——“余”本作“餘”,从“食”,用在这里未尝不可;鱼头、鱼肚、鱼籽是不少人眼里的下脚料,人弃我取,妙在不言。
前一日我们驱车上山,凉风习习,可八月盛夏,人多、车多,宾馆的价格也青云直上。其实莫干避暑,实乃避附炎之世,所以在这热闹的夏天来,不如春秋冬来——夏之余也;在大晴天来,不如趁风霜雨雪来——日之余也;拥挤在众矢之的山上,不如清闲在车马罕至的山下——山之余也。此又一“莫干三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