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被尊为先生的女人,经历时代的风云,阅尽世情的沧桑,多半既有中国妇女的高贵教养,也兼有留学英美法的视野抱负。亲炙这样的女人,有如感受到一册近代史澎湃的余温,尊为先生。
2017年1月12日,我国著名语言学家、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李佩在京去世。这位生于1917年,马上就满100周岁的老人,走过了近百年沧桑,饱含着一个世纪的跌宕起伏,许多人称她为爱与智慧的传奇。
中国科学院大学发布讣告和媒体报道时,都以“先生”来称呼李佩。有网友困惑:“编辑你打错了吧?她什么时候变先生了?”
2016年5月25日,杨绛去世时,媒体报道也用了“先生”称呼,不少网友也表示迷惑,明明是女性,为什么称呼先生呢?
(一)
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女性可以称作先生?
“先生”一词早期的意思是指父兄、长辈。《论语》记载,子夏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说:“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这里的“先生”与“弟子”相对称,就是父兄的意思。
在战国时期,“先生”的含义扩大,人们把年长而有学问的人尊称为先生。这样的使用从战国时代沿续至今。
到了近代,一些进步女士走出闺房,走出家门,甚至走出国门,学习科学、学习知识,她们的学问、智慧,对社会的贡献,得到了人们的尊崇。因此,人们也把受过良好教育、德高望重的女性称为“先生”。这种称呼如今已是文化界的雅称,学院内的规矩,也是基于千年以来对有学问之人尊称先生的传统,并不局限于男女性别。
一定意义上,随着女性地位不断提高,知识女性层出不穷,以“先生”称呼受过良好教育、德高望重的女性,是男女平权的产物,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事实上,被称为先生的女人实在是少之又少。宋庆龄先生、何香凝先生、冰心先生、潘玉良先生、杨绛先生、李佩先生等,的确是屈指可数。
梳理资料发现,仅以上这些女性被称为先生时,还有一个共同点:她们身边已经没有了自己的先生。当她们被称为先生时,孙中山先生、廖仲恺先生、吴文藻先生、潘赞化先生、钱锺书先生、郭永怀先生均已经告别人世。她们均送别了自己的先生,茕茕孑立度过晚年。但是,她们都秉承先生的遗志,弘扬先生的精神,有以柔弱之躯兼济天下的豪迈,赢得了世人的赞颂!
这样的先生值得我们永远怀念!
(二)
这些少有的能够称作先生的女性离世,也让人们思考人活着的价值和意义到底是什么?
从杨绛先生(105岁离世)、李佩先生(99岁离世)身上,看到的是即使高龄,仍然气度不凡、淡泊名利,把一种至善、永不放弃的追求放进生命里,任时光在脸上刻上皱纹,而精神之光照耀着自己前行的路,无悔地走完这一生。
杨绛先生87岁高龄时,即1998年12月,钱锺书先生离开人世。而前一年,他们唯一的女儿钱媛因病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容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杨绛在回忆录中写道。
在最后的20年,杨绛先生仍笔耕不辍,将既往的岁月一点一点地整理、打包,整理出版了钱锺书先生数十部译著。
杨绛先生本人淡泊名利,如同兰花一般清淡、高雅,她最本初、最纯粹、最持久的信仰就是读书。2001年,她将自己和钱锺书的稿费全部捐出,用于建立清华大学“好读书”奖学金,“每年出版社都会直接将稿费寄往清华大学,现已累计超过2000万,受到资助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多达数百位。”
在2011年清华大学“好读书”奖学金捐赠仪式上,杨绛说了三句话:“在1995年钱锺书病重时,我们一家三口共同商定用全部稿费及版税在清华设一奖学金,名就叫‘好读书’,而不用个人名字;奖学金的宗旨是扶助贫困学生,让那些好读书且能好好读书的贫寒子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期望得奖学金的学生,永记‘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校训,起于自强不息,止于厚德载物,一生努力实践之。”
(三)
李佩先生与杨绛先生有着相似的命运遭际,生前送走了爱人、女儿,一生历经了常人难以想象的波折,但却风骨傲立。
李佩先生中年失去爱人,晚年失去女儿。
1968年12月5日,郭永怀先生从青海实验基地乘坐夜航回京,飞机在北京上空爆炸起火。当领导把飞机失事的消息告诉李佩时,她没掉一滴眼泪。李佩的外甥女袁和女士回忆当时情形说:“姨妈一言未发,就站在阳台,久久望向远方……”
郭永怀的助手、顾准的女儿顾淑林回忆:“她极其镇静,大家见到后几乎没说一句话,屋子里的空气像凝固了一样。晚上我陪李先生睡在同一个房间。那一个晚上李先生完全醒着。她躺在床上几乎没有任何动作,极偶然发出轻轻的叹息,克制到令人心痛。”李佩没有被悲痛击倒,丧礼后继续参加工作,她平静地接受这一切,只是美丽的容颜之中增添了几丝白发。
1996年,78岁的李佩遭受了更大的悲痛袭击,唯一的女儿郭芹因病医治无效离她而去。
当时的学生,如今已是中科院研究员的朱朝东回忆:她说话总是慢条斯理,温文尔雅,少见严肃,但微笑中让我们感觉到她的威严。印象中,唯一一次她失去笑容,就是在上课的时候,有同事敲门,低声告诉她一件事的时候。当时,先生慢慢把门关上,继续上课,但语速减慢,神情中难以抑制的是悲切。下课后,教学秘书悄悄告诉我们,她的女儿因病离世。
李佩先生89岁那年,与中关村校区研究生座谈时曾说,“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人还得走下去,而且应该以积极的态度走下去,去克服它,而不是让它来克服自己。”
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80岁时李佩先生还在给博士生上课,81岁时创办中关村大讲坛,13年间仅记录在案的讲座活动就有近260次;95岁时,她组织多位学生,把钱学森在美国20年做研究用英文发表的论文集,高质量地翻译成中文……年近100岁仍精致优雅!
无论是杨绛先生还是李佩先生,她们有着共同的人生哲学——优雅得体保有尊严地生活,人格高贵豁达内心始终有坚守,她们为传承文化知识的薪火四处奔波,她们一生历经波折却风骨傲立,而这个时代因为有了她们才显得无比光芒!
而今,最好的致敬就是传承她们的风骨!
(选自《中国女性》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