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8:随笔/评论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09月27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民随笔
信心
易蓉
  易蓉

  前天,启动微信的时候可以看到熟悉的地球图有了细微的变化——一个切换间,原来的“非洲上空”视角变成了“中国上空”视角,这是微信启动页图案6年来的第一次变化。“中国上空”视角的地球图来自我国新一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四号”,而这一天也是风云四号卫星正式交付用户投入使用的日子。

  这个小小的变化,背后大有意义。原图名叫“蓝色弹珠”,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在全世界范围公开的第一张完整地球照片。而新图是“风云四号”从太空拍摄的最新气象云图。这颗卫星凝结着中国科学家15年来的智慧和汗水,它有着超高的精度,部分数据是国际气象界迫切希望使用的“独家”。两张地球图的更替不仅寓意着从向人类起源地表达敬意,到对华夏文明致敬,同时也是向中国科学家致敬,又何尝不是一种对中国科技进步的自信与自豪表达?

  “风云四号”实现并见证了中国气象卫星从跟跑、并跑转向领跑。而在最近几年,国际一流的科学舞台上有了越来越多的中国身影。比如在量子通信领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潘建伟团队研制的“墨子号”是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运行不到一年就完成了三大既定科学目标,让中国在星地一体广域量子通信网络技术上成为引领者。潘教授的学生、上海交通大学特别研究院金贤敏不久前在国际上首次通过实验验证水下量子通信的可行性,再次领跑国际量子通信研究,这意味着量子通信网络真正可以“上天、下海、入地”。

  在金贤敏的实验室里,听他讲辞去牛津大学职位回国3年来坚持瞄准创新领域攻克世界难题,工作强度比国外翻了几番,但他甘之如饴。说起一次举办学术会议邀请国际同行来中国交流,深夜运转的实验室里中国研究者热火朝天埋头苦干的样子震撼了国际同行。“那天才看了一个实验室,他们不知道的是,我们每个实验室都是这样的!”

  说到坚持创新,说到中国科研工作者的勤奋努力,金老师的眼睛里闪着光。这份科学家的自信让我们更有理由相信,中国人的智慧和勤奋一定会创造出更强大的未来。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习近平在上海
   第A03版:习近平在上海
   第A04版:习近平在上海
   第A05版:习近平在上海
   第A06版:要闻
   第A07版:上海文化体育设施新风景
   第A08版:随笔/评论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上海新闻
   第A12版:上海新闻
   第A13版:上海新闻·热线
   第A14版:生态上海
   第A15版:财经新闻
   第A16版:公告
   第A17版:公告
   第A18版:中国新闻
   第A19版:国际新闻
   第A20版:国际新闻
   第A21版:家装专版
   第A22版:文体新闻
   第A23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24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5版:夜光杯
   第A26版:夜光杯
   第A27版:阅读/连载
   第A28版:新民健康
   第A29版:新民健康/医技
   第A30版:汽车周刊
   第A31版:汽车周刊/车界车市
   第A32版:广告
   第A33版:新民教育
   第A34版:阳光体育/新民教育
   第A35版:阳光体育/新民教育
   第A36版:科艺T台/新民教育
让科学家成为青少年的偶像
信心
以人民为中心,凸显改革大逻辑
共享充电宝,已经容不下太多跟风者
刷屏无限度
让游客实现有尊严的佳节游览
新民晚报随笔/评论A08信心 2017-09-27 2 2017年09月27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