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来中国改革的成就,令人信服。不久前,有英国媒体的调查显示,在“民众对国家发展道路的认可度”排名上,中国连续两年以近九成高分位居榜首。就连一贯挑剔的西方观察家也不得不承认,中国改革“在广泛的领域取得进展,为全球需求提供了重要支持”。
改革越复杂,越离不开方法论,而评价改革同样离不开科学方法论。只有全面、辩证、历史地看待改革,才能够得出负责任的结论、有建设性的观点,而非一叶障目、盲人摸象。以户籍改革为例,目前中小城市落户限制已放开,居住证制度成为多数大城市“标配”,积分落户正在探索中,这需要一个过程,而不能以几个特大城市的进展来否定改革。中国改革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也是一场利益的调整,必须算明白账、整体账。
当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剩下的都是难啃的骨头,要有一定的过程意识。有的改革立竿见影,比如手机长途漫游费的取消;有的改革则有缓释效应,要求人们保持历史耐心。
更要看到,今天的中国改革,面临很多国家普遍遭遇的难题,发达国家都未必处理得好,相关领域的改革需要边学习边摸索。近来保障房与商品房“共享小区”话题引发争论,但论者未曾注意,中国城镇人均居住面积已和许多欧洲国家不相上下。所以,看待中国改革的速度,还要看到它的“加速度”——与同台竞技者相比,起飞的效率更出色。(周人杰 刊今日人民日报 本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