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电影《女篮五号》吧?其主人公的原型是前国家女子篮球队的5号球员杨洁。如今杨洁女士85周岁了,3月上旬,她在北京办了一场告别演出。这场演出和篮球无关,而是表演京剧《四郎探母》。舞台上虽然演员不化妆,但角色俱全,带念白,清唱全剧;由包括杨洁在内的三人分饰杨四郎,配角里也有许多名家如温如华、胡文阁、黄德华、马玉琪、沈长春等。
杨洁怎么成了“京剧演员”?为什么要举办这场演出?原来杨洁曾为中国体育事业立过赫赫战功。1959年女篮世界冠军是前苏联,可是该队在欧洲锦标赛上却输给保加利亚,屈居第二。就在这个时期中国女篮访问东欧,与保加利亚交手两次都是平局。可以说,当时中国女篮的实际地位是世界前三。主力队员杨洁不仅球技精湛而且形象高雅,俨然“篮球美女”,这就是电影要取“女篮五号”为剧名抓眼球的缘由。杨洁29岁退役后当了几年国家二队的主教练,再后来就进了体育科研所。可是杨洁不甘寂寞,想在后半生有点突破。按原籍江苏吴县的杨家是书香门第,出过状元,而且全家都是戏迷。姐姐杨濛艺名夏梦,是红极一时的香港电影明星;弟弟杨铭新拜马连良的琴师李慕良为师学京胡;姑姑嫁给“正字辈”的名须生汪正华。杨洁在五十几岁接近退休时,竟如青春少女般精力充沛,把专业老师请到家里来教戏,度曲喊嗓,撕腿练功。她每学会一出就在自己办的票房里实习。她办的票房叫“胜友会”,胜友如云,檀板金樽,每周定期聚玩时,必有粉丝不请自来作壁上观。在票房练习就绪后,杨洁就租剧场组班底正式演出。就这样,三十年里她粉墨登场数百次,有一批固定的观众。有一次在中山公园音乐堂演出,观众估计有近2000人。然而到了今天,昔日的篮球美女显出了“龟背”之态,不能不服老啊。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因此就决定举办告别演出,给粉丝们一个交代。
杨洁痴迷杨宝森,谦称“万宝全书缺只角”,因此自号“杨宝木”。记得九十年代中期她请本人为说明书撰文,于是戏作《杨宝木纪念杨宝森序》,里面有这样的文字:
至于朱粉敷面,髯口挂胸,中军引,龙套随,厚底宽袍,款步亮式者,俨然角也。宝木为人宽厚,而嗓亦宽厚,合中正之规,故相帮者众也。曩昔球场拼搏,曾罹心脏之疾,今竟以舒喉愈之者,(唱戏之)气功也。千金散尽,仍乐此而不疲者,戏瘾也。”
对于杨洁的戏瘾,刘曾复先生尝言“她可不是随便玩玩”,意思是心里有高格,表演有一定水平。她对杨宝森不是机械模拟,而是先了解其艺术的上游,掌握余叔岩的艺术法则,再根据自己条件对杨宝森进行取舍。刘先生是高级鉴赏家,一般角儿过不了他的法眼,杨洁能得如此评价诚属不易。还有一个不易就是她吊嗓、练功、排戏、登台,周而复始,三十年如一日,当今票友谁能做到?尤其是在八十岁以后,她体力开始不支,走台步挺不起腰了,无奈之下只好停止演出。不过活动还是照常,只是改为坐唱。这个方式叫做“清音桌”,只见杨洁坐在“后场椅”,两侧坐配角,轮番上下,连说带唱,对白时互相搭口,有时还带一点简单的身段。乐队的锣经、吹打、牌子曲、过门,一应俱全,演绎整出剧目。据统计,杨宝森所留演出资料共25出,杨洁学会并演出了其中的22出。另外3出里,《连营寨》留下了杨洁的演唱录音,仅《阳平关》《盗魂铃》两出未能如愿。
这样的玩法堪与昔日张伯驹媲美。1937年张先生四十岁生日时办堂会戏《空城计》,自己出演诸葛亮,配角里以余叔岩饰王平、杨小楼饰马谡、王凤卿饰赵云、程继先饰马岱,极一时之盛。到了后世杨洁粉墨登场,把杨宝森的剧目几乎全部描摹一遍的玩法,以及自组票房和戏班历时活动三十年的成绩,同张伯驹可谓异曲同工,一样可以列入史册,谱写“票友传奇”。赞曰:杨洁女士先体育、后文艺,皆登峰造极。堪称人杰,不负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