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六,安静或许会被短暂打破,因为由市文物局、市规土局等主办的2015上海首届“邬达克建筑遗产文化月”将在这里揭幕。在此后的一个月时间里,不仅邬达克当年的起居室、卧室和书房将首次向市民开放参观,更有一系列的专家讲座、研讨会、分享会将逐次举办。
旧居二楼首次开放
邬达克纪念馆对上海市民来说并不陌生,2013年修缮完成后一楼已对普通市民开放,这个展厅是邬达克当年居住时的客厅,也是邬达克旧居最大的空间,室内壁炉、窗、顶上的梁饰都是邬达克留下的原物,门的样子也是依邬达克图纸2012年修缮时复制的。邬达克的书信、图纸、作品照片、生平资料等静静地摆放在展览室内。
不过,更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览的临展区间,也就是旧居的二楼,这是邬达克一家人当年居住在这里时非常私密的家居空间,平时并不对外开放。起居室、卧室、书房,在“家”这样一个空间里,邬达克从一战战俘到一代建筑大家的传奇人生徐徐展开。放图纸的木柜保留完好,柚木门轻轻打开的时候,会吱呀作响:邬达克1918年来到上海至1947年离开上海,近三十年。但因战争爆发,1938年后无重要作品,1941年后上海不再有作品问世。本次展览将按照年份把邬达克的重要作品进行梳理,寻找其建筑风格,设计手法的变化与成熟的轨迹。
主题活动精彩纷呈
除了展览,首届“邬达克建筑遗产文化月”还有一系列精彩纷呈的主题活动。本周日,同济大学副校长伍江教授,将在上海市城市规划馆报告厅举办“邬达克建筑在上海城市发展中的历史地位”的专题讲座。按照计划,10日下午,“建筑城市记忆,时代文化传承”研讨会在邬达克旧居三楼举办。18日 “邬达克建筑修缮实例”分享会也将会在同一地点举行。至12月27日,“听邬达克故事,赏老上海建筑”的活动将作为“邬达克月”闭幕仪式在老上海建筑集中的徐汇区武康路393号黄兴公馆举行,除了邬达克的历史故事,还会有专家带领讲解武康路周边老上海建筑。
主办方还特别印制了“上海邬达克建筑遗产分布地图”,将在文化月期间的各项活动中派发,并刻制好了邬达克当年图纸印章元素的“首届邬达克建筑遗产文化月”纪念章。“参加活动的市民,5至10日盖一号章,11至20日盖2号章,21至27日盖3号章。”上海邬达克文化发展中心主任刘素华说:希望能让更多的人从建筑遗产这一载体,了解上海城市发展脉络,理解建筑与城市的关系,“盼望上海市民会因此更加热爱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更加关注及保护上海的文物、历史建筑。” 本报记者 孙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