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怪不得我,五六年前这只是一幢年久失修的、有几分破败的老房子,非常不起眼。要感谢刘素华女士为它所倾注的所有心力,虽然她低调地表示不想要上报纸,不过说起修缮的往事,还是很有几分感慨。“我是这个城市的异乡人,邬达克也是。”或许最初就是因为这样一份朴素的感情,让她用三年时间,花了两千万元,修旧如旧。甚至邬达克在上海的这个家,看起来比往昔更有光彩。
我们都说,建筑是凝固的历史和文脉,邬达克留给上海的一百多处建筑深刻影响着这个城市的气质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但在采访中,刘素华一直强调,要感谢热爱邬达克和邬达克建筑的上海市民们。比如,旧居修缮工程或多或少总会影响到周边居民,但修缮的三年间,工程没有一例市民投诉,而且在整个修缮过程中每天都有市民来关心和探访。比如,2013年位于邬达克旧居一楼的纪念室对公众免费开放,刘素华说经常可以看到普普通通的市民,他们一手提着菜一手拿着资料在纪念室里互相交流,“这些市民还对感兴趣的问题作了大量考证,他们的兴趣和热情才是我们这座城市文物及历史保护建筑的中坚力量。真想为所有爱这座城市、爱这座城市历史的人鼓掌,叫好。 孙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