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8: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大清王朝的“塌方式腐败”案(二)
~~~——大清王朝的“塌方式腐败”案(二)
~~~——大清王朝的“塌方式腐败”案(二)
~~~——大清王朝的“塌方式腐败”案(二)
~~~——大清王朝的“塌方式腐败”案(二)
~~~——大清王朝的“塌方式腐败”案(二)
     
2015年12月04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捐监大行其道
——大清王朝的“塌方式腐败”案(二)
纪连海
  纪连海

  甘肃省是年年上报“雨少被旱”,一直申请用捐监粮赈灾的重灾区!旱灾严重,此次却阴雨绵绵;地瘠民贫,官员却一直富足。甘肃省出现的这些怪现象,乾隆皇帝一下子就归结到了早有所风闻而又查无实据的甘肃省的捐监弊端上了。

  所谓捐监,简单说就是花钱买文凭,文凭是做官的必备条件。

  问题在于,学生不是都应该通过科举考试才能进入仕途么?

  这里我们要注意的是,大清的财政常是捉襟见肘,收入有限,靠田靠天。支出无限,一旦遇到战争、灾荒、治河之类的特殊情况,财政就没有办法应付,捐钱的办法也应运而生,这也是自古就有的事。向财政捐了钱,就可以拿到一个监生的文凭甚至可以直接买到一个官等等,形式很多。

  乾隆时的户部是敞开收捐的,但各省就不能随便开捐,甘肃省是曾经获准开捐的一个,“甘肃旧例,令民输豆麦,予国子监生,得应试入官,谓之‘监粮’”。但是不久由于风闻弊端不少,即令停捐。这不就没有事了么?怎么又出事了呢?

  话还要从1774年说起。这一年,陕甘总督勒尔谨奏称:甘省年年旱灾,本省仓储不足,“动帑采买,不无辗转之烦”,奏请“仍复捐监旧例。”经户部议覆后,准予再次开捐。原令只收本色粮米,“饬令该督严立规条,肃清诸弊,毋得私收折色。”(以下“本色”指粮食,“折色”指银子)乾隆皇帝也是好意,他自认为“朕爱养黎元,每遇各省水旱偏灾,不惜多费帑金优恤,宁滥毋缺,以期不失一夫。”更何况甘肃穷脊,灾荒不断,“素称边隅硗瘠,尤宜加意抚绥。”

  这怎么又与王亶望联系上了呢?王亶望是前任江苏巡抚王师的儿子!他这个人是由举人捐资获得知县职务、从而走上了仕宦生涯的。后来乾隆皇帝将他派往甘肃,掌管山丹、皋兰诸县。再后来升为浙江布政使。

  根据历史记载,王亶望这个人在生活上极为喜欢吃驴肉丝和填鸭!他的厨中有专饲驴者,蓄数驴肥而健。中丞食时,若传言炒驴肉丝,则视驴之腴处,取一脔烹以献。驴到处血淋漓,则以烧铁烙之,血即止。鸭必食填鸭,有饲鸭者,与郡中填鸭略同,但不能使鸭动耳。蓄之之法,以绍酒坛凿去其底,令鸭入其中,以泥封之,使鸭头颈伸于口外,用脂和饭饲之,坛后仍留一窟,俾能遗粪,六七日即肥大可食,肉之嫩如豆腐。若中丞偶欲食豆腐,则杀两鸭煎汤,以汤煮豆腐献之。豪侈如此,宜其不能令终也。

  这个时候的乾隆皇帝认为,王亶望是素有清名的江苏巡抚王师之子,王亶望自己也是捐的官,而且曾经在甘肃做过几个县的知县,熟悉甘肃情况,因此被乾隆皇帝特意调到甘肃任布政使,主持捐监事宜。

  王亶望去甘肃之后的效果如何呢?王亶望果然是干练之臣,到甘省半年,捐监人数就达到一万七千人,监粮达到八十余万石,以后更是“成效卓著”,捐监赈灾有条不紊。到1777年,王亶望被提拔为浙江巡抚。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时政·要闻
   第A04版:新民眼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评论/随笔
   第A07版:民生速递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上海新闻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新民资讯
   第A14版:互动
   第A15版:中国新闻
   第A16版:目击/街拍
   第A17版:国际新闻
   第A18版:国际新闻
   第A19版:国际新闻
   第A20版:文体新闻
   第A21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22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23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4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5版:广告
   第A26版:财经新闻
   第A27版:新民健康/互动
   第A28版:夜光杯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连载
   第A31版:阅读
   第A32版:广告
   第B01版:军界瞭望
   第B02版:人物/军界瞭望
   第B03版:军界瞭望/战例
   第B04版:家装之窗
   第B05版:新民法谭
   第B06版:新民法谭
   第B07版:新民法谭
   第B08版:家装专版
文化杂咏·卜筮
人民的良心
圣彼得堡的天空
捐监大行其道
告别“小人之心”
新民晚报夜光杯A28捐监大行其道 2015-12-04 2 2015年12月04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