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写的一篇关于上海女子李伟华的文章《一本文庙老相册,竟记录了民国无名“女神”的一生》,近日不意成为社会热议的一个话题。短短数日,刊发文章的公众号阅读数近百万,而通过其他媒体的间接传播,数以千万计的读者感受到了一位平凡女子身上那种朴实无华的美和超凡脱俗的气质。
不仅仅是我本人,很多很多人在评价中都认可她是普通人中的“女神”。但我一直在想,无数人关注这个人、这个社会热点,究竟是为什么?仅仅因为她美吗?我也想绝不止如此。
关于李伟华的生平,在本报昨天焦点新闻的报道中我已经作了较为详尽的讲述。除了她的外表和气质,通过李伟华家人、亲戚、同事的讲述,我还评价她:智慧、时尚、开朗、乐观、友善、敬业、博爱、大气、谦和。她身上这些美好的品质,甚至是一些仅仅与她几面之缘的人都有这样的印象。
李伟华女儿撒明小时候的同学朋友看完她转发的《无名“女神”》文章,评价说:看完你发的信息,确实感慨万千。你妈妈一直很美,气质高雅,而且人特好,我们经常去蕾茜吃西餐,连我同事也经常去,都认识了你母亲,说她好,一切往事历历在目。还有一位朋友说,睹物思人,确实勾起了那些回忆。你母亲真的很美,大气、热情又谦和,是老少和气的人。这些美好都珍藏在我们大家心里。
可以说,无数网友对她留下了特别美好的印象,而李伟华的身边人,赋予其更美好的内涵。
很多人由此联想到自己的父亲母亲,自己的祖辈。他们身上也有与李伟华相似的气质和品德,也触发他们思考,这其中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吸引力。老新闻工作者李坚说,为什么一个普普通通的上海妇女会引来如此多的赞美与关心?我相信,上海妇女的优雅源自文明,而且,很久以前就已经存在。这种优雅浸润在我们周边,无处不在。我的母亲在家境最困难时,晚上要泡一杯用茶叶末子沏的茶,打开收音机静静地听上一段音乐。
细菌战受害者诉赔志愿行动的发起人王选女士说,像李伟华这样的女性,在她的母亲一辈可以看到很多。她从小在街巷里看到很多气质高雅的女子,和李伟华一样美。同样的,她的父亲,一身正气,她说她的父亲可以用一个“清”字来形容。
而联想起我的祖辈,虽然身在上海农村,但身上同样有令人肃然起敬的气质和美德。我的祖母,待人接物都是极其和善的,说话从来不高声大气。勤勉劳作,努力持家,闲来用不知哪里找来的零星彩线和一把小小的纺车,织成长长的、有美丽花纹的彩带,心灵手巧,也是她对美的追求。我的爷爷,是一个木匠,邻村的一个老人死了,他做一副薄薄的寿材,并不要钱。多远的路他都是走回家,做学徒时从市区走到南汇,从早走到黑。但最触动我的,是我记事的时候,回家的路是一条“钢渣路”,有带尖角的铁渣冒出来,或者小石块散在路面,他会一路捡了扔在路边,那是怕路人伤了脚,怕自行车摔个跟斗。
其实无论李伟华是一个怎样美丽的女子,最美的是她的心灵。她身上的种种说不尽的美好品质,也许我们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传统美德”。我一直非常喜爱漫画家丰子恺的一系列儿童漫画,如放生图“得其所哉得其所哉”,爱护小动物的“雀巢可俯而窥”,同学友爱的“蝴蝶来仪”,尊师重教的“告辞”,等等。这些意境美好的漫画,最感人心魄的,是其中人与人之间的友爱,人对大自然的尊重,以及人对生活的热爱。传统美德的养成,显然不是几幅漫画可以教诲,也不在四书五经之中,这是每一个家庭代代的呵护和尊崇,一代代的发扬与光大,甚至是整个社会的浸染和熏陶。
毋庸讳言,在对中国传统美德的继承上,我们当代人是做的不够的。有位长者对我说,美德是可以继承的,但“文革”时期曾有批判道德继承论,这样的错误尚未完全地“拨乱反正”。值得欣慰的,“上海气质女神”受如此大范围的追捧,说明人们的内心,对真善美的追求从来不会停步。我们也看到“好家风好家训”的重新发掘和传承,也已渐渐蔚然成风。
太多人感慨“女神”的美和气质似乎不可企及,也已然逝去。但只要内心是纯洁的,精神是高贵的,你也可以是最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