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3:新民眼
     
本版列表新闻
     
2016年02月17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激活“限塑令”需辅以配套措施
范洁
  国家发改委环资司16日公布,自2008年6月1日“限塑令”正式实施,7年来超市、商场的塑料购物袋使用量普遍减少了2/3以上。

  然而,近日不少媒体指出,“限塑令”有成效也有不足,单纯的塑料袋付费使用行而不远,反而让卖塑料袋的赚得盆满钵满,“限塑令”沦为“卖塑令”。如何破解难题?还需辅以配套措施。

  “在很多消费者看来,相比便携的需求,塑料袋几毛钱的成本感受不明显,在不少超市,每年仅出售塑料袋就能赚上千万元,‘限塑令’甚至沦为了‘卖塑令’。‘限塑令’令行不止,反而让卖塑料袋的赚得盆满钵满,这样的尴尬不能不引起社会各方深刻反思。”

  ——人民法院报刊文《“限塑令”实施7年名存实亡 却让超市大赚》,指出消费者付费以后,会产生代偿心理,使用起塑料袋来反而会更理直气壮,从本质上讲,是与禁塑令的环保目的背道而驰的。

  “‘限塑令’缺乏配套的监管执行,最终‘徒法难以自行’,仅仅有‘限’,但没有‘罚’,在商家与厂家试探安全后,破窗效应就成为常态;没能从消费理念上扭转交易中的‘用塑惯性’,仅有‘限塑令’,而没有养成公民自律,在环保袋价格居高不下的时候,免费塑料袋或收费塑料袋横行,就不难理解了。”

  ——网友“邓海建”分析“限塑令”执行效果不如预期的原因。

  “一只小小的塑料袋,为何会让人们的环保意识在行动中打了折扣?究其原因,一是执法不严。二是违法成本低……‘限塑令’的出台只是一个开始,如何落实才是关键。要让‘限塑令’真正发挥作用,还需要辅以相关的配套细则。首先,要从源头抓起,堵住不合格产品进入市场的渠道。其次,要寻找使用便利、有成本优势的替代品。”

  ——人民日报今日发文《改变就是一种养成》,强调“限塑令”的实施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轻言放弃。

  “‘限塑令’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一些困难,比如集贸市场执法难,公众认识不一致,替代产品成本高等问题,影响了政策实施效果。”

  ——国家发改委环资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正在研究针对增量和存量出台有效措施,一方面提高不可降解塑料购物袋使用成本,鼓励可降解塑料产业发展,加速替代产品的市场化过程,另一方面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加强垃圾分类回收,解决塑料购物袋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

  “传统塑料袋造成的污染损失巨大,政府部门与其花费巨资治理环境,不如转变思路,给予环保塑料袋生产企业一定补贴,把环保袋子的价格降下来,让‘禁塑令’可以顺利成行。”

  ——北京青年报发表社评《“限塑令”是时候升级为“禁塑令”了》。

  本栏编辑 范洁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新民眼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民生速递
   第A06版:评论/随笔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广告
   第A11版:社会新闻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互动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国际新闻
   第A18版:文体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20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1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2版:财经新闻
   第A23版:新民健康
   第A24版:互动/新民健康
   第A25版:夜光杯
   第A26版:夜光杯
   第A27版:阅读/连载
   第A28版:阳光天地
   第A29版:蓝天下的至爱
   第B01版:新民教育
   第B02版:新民教育/校园通讯
   第B03版:校园内外/新民教育
李伟华美在哪里?
声音·八方
激活“限塑令”需辅以配套措施
二维码扫描
新民晚报新民眼A03激活“限塑令”需辅以配套措施 2016-02-17 2 2016年02月17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