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海美术的历史看,其开放性在于其精英化、国际化和商业化的复合。在写实与写意间,灵性而巧妙地寻觅其中的平衡点。也许正是这样的平衡,时常显现上海美术的“小雅”,而忘却其应含的“大雅”。大雅何在?
近年来,上海画家创作观念不断革新,并提升着自己的人文情怀和学术抱负。上海美术素有的“云间风度”,正在以多元化的尝试,实现着古典向现代形态的转型。
上海的绘画曾经在历史上形成“大雅”的高峰。刘海粟、林风眠、吴大羽、张充仁、关良诸家,皆是云间上的“风度”人物。他们对于架上语言所蕴含的人文精神的探讨,成就了他们的艺术高度。事实上,文化的识别性,总是与艺术家具有地域性的艺术个性和形式风格一脉相承。20世纪以来,上海对架上艺术的表现性探索,是上海美术的重要基因之一。在经历20世纪中后期的主题性艺术影响之后,写实绘画对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80年代初期的上海画坛而言,是需要突破的领域。如今,在诸多艺术家的努力之下,逐渐形成了上海绘画语言探索的多元化格局,这应该是上海绘画复兴的希望所在。
复兴上海美术,即在于如何彰显艺术大雅的品格,体现浓厚的人文品质。这种人文品质需要具象、意象和心象的三位一体,以形成具有海派精神的艺术气度和境界。途径是通过创作的系列化构想,逐渐孕育出特定的艺术母题,显现特定的人文情怀和学术抱负,创作方式亦存在着诸多可能。“云间风度”中的王劼音,是这种艺术气度和境界的生动诠释者。他拥有丰富的形式造型的经验,以及娴熟的写实技法,但又不同于传统的古典写实;他也具有崇高的写意精神,但又不限于传统的文人写意——他是将写意与表现加以契合,渗入了现代生活的观念、情绪和直觉,其用笔的节奏感和空间的象征性,都意味着写实形象向形式语言的多种过渡和转换。
离开学院派的造型体系,让我们深入到更为宽泛的形式语言中,画作所具有的人文底蕴将使观众的视线逐渐从画家近似自然的表象中暂时离开,深入体验到画家所赋予架上绘画所应有的那些智慧和品位,关注起画家可贵的将具象结构和抽象形式结合的能力。
王劼音在上海画界,素以谦谦君子的师长之风,广为同行与后学所敬仰。其谈笑风生之间,时常以朴素的言语流露出闪光的艺术思想;时常以不事张扬的方式,呈现其深厚高远的探索思考。他近年的艺术展览时常吸引社会关注,从“宁静的力量”到“云起”,再至“云间风度”等,表明王劼音的艺术探索,逐渐成为上海当代架上艺术的热点。其近作更加趋向抽象化的画面格局,更为直接地转化为对于色彩图形、结构、笔法和肌理的感悟,这正是画家不断提炼自身的艺术语言能力所形成的结果。融汇了油画语言与水墨语言的丰富性,对于古典与当代的人文元素,以大开大合的方式重构。画中的构成处理看似随机而灵动,其实渗透了画家精心敏锐的安排和思考,显示了画家在人文意象构造上的非凡功力。
现在架上艺术的学术命题很多,大小纷繁,但核心问题是讨论应如何在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大传统与海派文脉延续的小传统中,更为有机地融入当代的生存体验。
拓展具象与抽象之间的局限,王劼音近期的展览以及其呈现的艺术探索实践,为我们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如何自觉转换视觉语言。通过王劼音的画,提供了我们观察上海画家的一个视角,即在“海纳百川”的多元化的语境中,观察和感受他们的创作探索。他们正在写实与写意的形态之间,寻觅平衡点;并在这样的创造之中,提升着自己的人文情怀和学术抱负,逐渐走上一条与海派文化相吻合的创作道路,并开始发挥其特有的优势。
所谓“云间风度”,不仅是画家对自身的艺术探索的感怀,更是希冀以此关注更多海上名家,共同造就21世纪海上绘画新的学术之光。 (本文作者为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现代油画史》《上海油画史》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