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这一路奔波的,不是严肃的工作笔记或小结,而是一本萌萌的“家访手账”。钱晓薇说,由于孩子们全部来自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家庭,家长文化程度较低,家庭教育“短板”凸现。走进家庭,才能更好地为孩子们的成长导航。
家访之路真辛苦
“猫宁!6:00 am起床。打扮美丽大方,信心UP!”“What?下午临时有会?鸡汁如我,马上调整,家访两个再回来开会,耶!”在钱晓薇的手账上,标注清晰的手绘地图、逗趣的网络语言和可爱的卡通掩盖了奔波的疲惫。她说,这是给自己鼓劲的方式。
事实上,家访之路并不好走。很多孩子住在村里的出租房,老师们只能站在路口请家长来带路。到了晚上,黑漆漆的路上没有路灯,女老师们只能硬着头皮往前走。最晚回家的一天,已经是晚上9时多。
“好不容易找到一户人家,离约定时间刚过了5分钟,家长已经走了。”钱晓薇说,起初,她确实有些生气,但是很快她就理解了家长的无奈——对这些为生计打拼的人们来说,时间就是钱啊。
但学生家庭的质朴情谊也常常让钱晓薇感动。有的孩子为了迎接老师到来,早早洗好葡萄;有的家长特意出门去买了熟菜,一定要拉老师吃了饭再走。
为随迁家庭导航
为每个孩子建立成长档案、做亲子沟通问卷调查……在留云中学,老师们的家访内容详尽细致。一项调查结果让老师们颇有感触,在回答多久和孩子进行一次亲子沟通,聊聊成绩和学习以外的事情时,家长们普遍选择是“2-3天”,孩子们则认为“一周”或“很少”。
“只有走进家庭,才能知道孩子成长的问题所在,并逐渐改变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方法。”钱晓薇教过一个男孩,品学兼优,但是就是没有自信,甚至连直视老师的眼睛都不敢。家访后,她终于明白了原因所在——在和男孩妈妈交谈的半小时内,男孩妈妈隔三差五就要指责孩子“他笨死了”“没有脑子啊”。
钱晓薇告诉记者,学校要求老师对一半以上学生进行家访。每学期,老师们细心地为孩子们拍下校园生活照片,和孩子们的作品一起塞进“成长袋”,开家长会时发给家长。看着孩子们变得阳光开朗,做老师的甘愿付出。 本报记者 陆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