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上》写出了我们北方乡土生活的质感、写出了我们乡土生活的美感,写出了乡土世界的一种恒常。付秀莹文字有清新之美,那些节气时令,那些瓜果蔬菜,连同农村百姓的日常,在她笔下都重获灵性。《陌上》的每一位读者都会意识到,这是一种与传统对接的写作,但是,这位小说家有意不让我们看到她在接续接哪个流派。读《陌上》,固然可以想到荷花淀派,想到孙犁先生,但是,我们也可以想到我们更宽广的古典主义传统,感受到《红楼梦》的余韵或者《金瓶梅》的影响。很显然,小说家在有意识地处理作为个人写作者的“我”与我们优秀文学传统的关系,她清晰地意识到她要从传统的哪个方面学习。与文学传统的自然亲近和小说中所呈现的乡村生活日常统一在一起,使芳村这个巴掌大的地方具有了某种恒常。
写出恒长的同时,付秀莹也写出了中国新农村此时此刻生活的鲜活。我对书中的一个情节难以忘记。芳村的女人们都喜欢看《甄嬛传》,一个人能看五六遍,非常着迷。作为读者,你能理解乡村女性对《甄嬛传》的着迷吗?我理解她们的着迷。电视剧告诉她们,使她们意识到情的可能性、爱的可能性。她们的手机,她们的微信使她们看到更多的可能性——她们为什么对丈夫之外的那些男性有那么大的欲望,我想,跟她们个人的精神生活的贫瘠、跟她们看到了广阔的生活有很大关系。
作为读者,我也能够理解农村里的年轻姑娘们吃完饭之后跑回屋上网,不愿意跟父母交流——她为什么要去上网呢?因为她所处的农村现实生活和她所见的网络生活完全是脱节的,她生活在两种生活的断裂之中。她们心里所向往的世界和她们身在的世界,差异太大了。一个乡村的小女孩成长了,她开始设计自己的婚姻和爱情生活,她似乎得到了她想要的一切,彩礼、房子、汽车,都有了,可是,还是觉得不够。一如书中年轻媳妇爱梨,她身边有爱她的丈夫,但她居然还会对丈夫的姨父增志,一位有钱的小老板感兴趣、有向往,并且,她也不觉得这是有违伦理的。因为她是我们网络世界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她不愿意安于现状。《陌上》写出了我们时代乡村人的精神现实,小说让我们认识到,我们生活在一个巨大的分裂的时代当中,物质生活的贫富差异,精神生活的贫富差异,都已经浸润在乡村人的生活中了。
《陌上》中,秀莹对她的每一个人物都有同情的理解,她能够理解每一位农村人的欲望和为难。深入小说会发现,芳村内部有点像《金瓶梅》的世界,那里有一个在许多人眼里看来溃败的人伦。我们每个人都觉得农村人应该怎样,但是,芳村里面的人告诉你,不是的。不是我们想的那样。他们有爱有恨,有欲望,他们并不比其他人更“纯洁”或更“肮脏”——读《陌上》你不得不想到林白的《妇女闲聊录》,如果对比阅读,就会发现,付秀莹和林白写的是一个乡土中国,尽管一个是非虚构一个是小说。今天,梁鸿的梁庄系列已然构成了我们今天想象乡土中国的范式,这当然是很有意义的。但《陌上》和《妇女闲聊录》跟这样的范式构成了对峙。那是和农民站在一起的书写。今天,我们很难用道德判断我们的乡土和生活在乡土上的农民,我们不能用简单的道德标准判断他们。作为远离乡村的读者,我们还以为农村的年轻人生活在我们印象中的时代,其实不是,完全变了。我们不能因为他们生活在农村,我们就要求他们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生活。《陌上》使我们再次获得平视农村的视角,它使我们对农村生活感同身受——付秀莹写出了一个新的具有冲击力的乡土现实,她打开了我们理解写作乡土生活和农民情感的可能性。
读《陌上》不得不与萧红的《呼兰河传》对比阅读,思考两者之间的差距。作为书写乡村中国的经典作品,萧红在《呼兰河传》中写出了人际和乡土生活的恒常,同时也写下了彼时彼地的乡土人物,小团圆媳妇、有二伯,老祖父……这部小说有一种既抽象又具象的魅力。我们提到《呼兰河传》固然想到乡土的优美,但也能想到《小团圆》媳妇的悲惨和当时农民的愚昧——即使萧红热爱她的故乡,理解她的父老乡亲,她对乡土生活也是有批判、有怀疑的。换言之,萧红有萧红面对乡土的态度,这是萧红的强大,也是《呼兰河传》的复杂性所在。今天,我们在《陌上》中看到美好,另外一方面也看到隐在的分裂,那么,要怎样把一种分裂、一种震惊、一种既美好又黑暗的东西糅杂在一起写出来,以此表达对当代人精神生活的探询?我以为,这是付秀莹未来要面对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