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 从工科生到“环保人士”
1997年以前的大龙隆司的生活与植树造林、绿化沙漠根本搭不上边。出生在日本的一个普通家庭,是家中的长子,本科就读于日本东海大学,学的是工科,那时候大龙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工程师。
然而毕业找工作时一个偶然的机会,使大龙的人生轨迹发生了改变。“大三大四找工作的时候,我在报纸上看到一张日本民间环保组织在中国植树的照片,突然吸引了我。我原来没栽过树。看到照片上大家这么高兴,我就想,这样也是有意思的吗?”好奇的大龙给那个环保组织投递了一封信,对方马上回复了他,并邀请他到中国考察。“日本没有沙漠,但是每到春天的时候,风中就会夹带着从中国北方吹来的沙子,人们的生活受到了影响。我想,大概就是那个时候日本人想到了要去中国种树吧。”
于是,大龙瞒着家人,来到了中国内蒙古西部的恩格贝,那是他第一次来到中国。“那时候啥也不知道,只是好奇想试一下。”回国后,大龙把自己的决定告诉了家人,“我没有留学交流之类的经验。当时说要去中国,妈妈和奶奶比较担心,爸爸和爷爷倒算支持,爸爸说,‘你先试试吧,不行就回来’。”
初探 难忘的恩格贝三年
1997年3月,大龙未来得及参加大学毕业典礼就来到了中国。“当时那个组织在中国有两个部门,分管栽树和农场。我被分到栽树队。那时候我的工作一是栽树,二是接待来自日本的绿化队。每年4月到10月是我最忙的时候。绿化队来了,我要教他们怎么种树。这个工作不难,因为每一次接待工作都是相似的,但每一次都要认真做好。”
“不瞒你说,那时候很辛苦,甚至可以说是困难。沙尘暴严重,语言不通,也没有朋友,连好吃的东西也吃不到。”下班后回到自己的房间,大龙甚至会想,这是否就是自己想要的生活,“我学的专业跟林业没有任何关系。大学毕业,就种树了吗?白瞎了吗?后悔的时候我会这样想。”
而当地人一开始对这个“奇怪的外国人”也并不友好。“他们不理解我来干什么,看到我在树林里工作,还以为我在挖煤矿、采石油呢。‘日本人又想干什么了?’这样的话我也听到过。”说起这些不愉快的感受,大龙有些无奈。“有位前辈比我早来三年,他情况似乎比我好一些,我就想,我的情况慢慢也会好起来的。”
虽然父亲说过“不行就回来”,但平日里温和谦逊的大龙隆司是个骨子里执著且有点要强的人,他并没有退缩,而是慢慢地让自己“本土化”。“我开始学习汉语。我在日本的时候学过拼音,把汉语课本也带到了中国。我一边学习课本知识,一边用汉语跟当地人交流。可是一开始的时候,我还是跟不上当地人的语速,会闹出笑话。有一次我与当地人吃饭,吃完之后,他们问我‘肚子饱了吗’,我听成‘兔子跑了吗’,他们就笑了,说我像刚开始学说话的小孩。后来,他们看到我就跟我开玩笑‘大龙,兔子跑了吗’,哈哈!”大龙的汉语就是在这样的欢声笑语中逐渐进步了,现在,他不仅普通话流利,还能说上“唠嗑”“干哈”这样的地道方言。“我也尝试着去了解当地人的想法。当地人其实很热情善良,他们了解我的工作之后,对我的戒备也少了。我的工作呢,也慢慢地顺利起来。虽然一天要干七八个小时,累是累吧,但是有意思。干了一点体力活,劳动成果自己也看到了。那么吃饭也香了,睡觉也舒服了,就是当地老百姓的一般的生活,挺幸福的。”
坚守 在科尔沁生根发芽
科尔沁位于中国内蒙古东部。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这里沙漠化严重,草肥牛羊壮的画面许久不见。
2000年,大龙隆司与两名日本同事创办了日本非政府环保组织“GreenNet绿化网络”。“绿化网络”的主要作业是沙漠治理、防止沙化、恢复植被生态,他们致力于沙漠治理、防治沙漠化,以“带动、帮助、教会老百姓有意识、有能力保护自己的家园”为其职责。大龙他们将基地选在了科尔沁。
“当时我们认识一位北京林业大学毕业的朋友,他说‘我的家乡科尔沁也是沙化严重’,我的合作伙伴去科尔沁考察后,回来告诉我‘很感动’,因为他遇到一位通辽市农管局的领导,那人对他说‘我们这代人闯祸,让草原变成了沙漠,所以我们需要做点什么’。我就想,有这么好的人一起合作,肯定错不了。另外,我们看到科尔沁的沙漠化程度最严重,最需要我们去保护。”确定科尔沁为基地之后,大龙的两位日本同事回了日本,留在那里发展会员,筹集资金,而大龙只身一人来到科尔沁,开始了新的征程。
从那之后,在科尔沁甘旗卡镇,就多了一个“奇怪的日本人”:一个人、一辆车,每天很早出门工作,很晚回家。“有些地方晚上没有灯的,我就借着月光骑车。如果下雨,月光也没有,那就走不了了。我就去当地人家里借宿,他们看见我害怕,其实我看见他们也害怕。”为了和当地人交上朋友,原本几乎没有酒量的大龙学会了喝酒。“和当地人大碗喝酒,大口吃肉,人跟人的感情就这样建立起来了。这对我们搞绿化工作也是很有帮助的。”大龙慢慢取得了当地人的信任。人们发现,这个日本小伙只是为了改变生态环境,没有别的想法。
大龙告诉笔者,绿化网络的运行模式非常简单,当地村民出工出力,绿化网络出钱并管理。他们会统筹树林密度、树木间距、浇水施肥等问题。等树成活了,再通过当地政府把树林分配给村民。“我们还雇佣了护林员,他们来协调我们和当地村民的关系。比如说村民的羊跑到我们树林里把草啊小树苗啊什么的吃掉了,那护林员就要去协调,要不然树就白种啦。”
当然,大多数的村民都很配合绿化网络的工作,而绿化网络的努力不仅使科尔沁沙漠“绿”了不少,也会带给老百姓小小的惊喜,“树长大了,叶子落在地上,积了厚厚的一层。夏天时,下雨后,会长出许多蘑菇。当地的村民就拿个篮子来采蘑菇,然后拿到公路边上去卖,也算是绿色经济吧。”
今年,大龙的“绿化网络”已经十一岁了,它像科尔沁沙漠上的榆树一样茁壮成长着。十一年的光景,科尔沁后旗地区也多了一片绿色。这与大龙以及“绿化网络”这些年来的坚守努力分不开。每年都会有一些热衷于环保的日本会员加入绿化网络,“会员每年交五千日元的会员费,我们会事先告知会员这些钱用在哪里,比如买树苗、管理费、浇水肥料费等。这几年中国的绿化力量强大起来了,我们也计划发展中国会员。”也有不少积极推崇环保事业的企事业单位通过“绿化网络”来认养土地,“我们会立一块大理石碑,表明这是他们认养的,第二年再来时,可以看看这一年小树苗长得多高了。”
之前有媒体称,大龙之所以选择科尔沁,是因为科尔沁与日本的直线距离最近,是为了防止沙尘吹到日本去。对此大龙说:“我没想那么多,可能我单位的人也都没想过到底是为了中国还是为了日本。每个国家都是相关的,一个好了,另一个就好了。我想,如果说是为了‘保护地球’,可能更合适点吧。”末了,大龙补充道:“在科尔沁,我们的工作人员大多是当地人,他们有保护自己家园的那种真诚,工作比较负责。而科尔沁海拔低、地下水位高、降水量足,这些自然条件也使我们的绿化工作顺利不少。”
生活 简单真诚过好每一天
2007年,当时32岁的大龙隆司与库伦旗满族姑娘屠兴卫喜结良缘。被问及为什么会选择当地姑娘做妻子,大龙的回答质朴至极:“不是说中国人好还是日本人好,是这个人好。”言语中透着幸福,还带有一丝羞涩,“她原先是我们的职员,在办公室里面做一些文员工作。那时候我们的办公室就在造林地附近,我们就回办公室吃饭。可是当时没有人做饭,她就过来帮忙做饭。那时候我们也不太说话。慢慢地,我觉得她人很好。后来呢,我们俩是挺好的了,可是双方父母还是担心呀。我父母担心我没有恋爱经验,被骗了,不少日本人觉得中国女孩会为了日本国籍骗婚,拿到日本国籍就逃跑啦。再后来,我父母见过她后,感觉挺好的,说‘我孩子长大了,选择得不错’。”
而要赢得女方家人的信任,大龙可谓费了一番心思:“她爸爸是很严厉的人,我一开始挺担心的。他们慢慢地了解我了,知道我的为人后,也接受了我。虽然中间有坎坷,但毕竟结果是好的。”
现在,他们生活得简单幸福。2009年,可爱儿子的到来更为这个家庭增添了很多快乐,“儿子在上幼儿园了。他知道爸爸每天上班,他也看到过我们种的树。他知道这里原来是白沙,现在是树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