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5: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2年01月04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礼让为国”
白子超
  白子超

  里仁篇载,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乎,可表疑问语气,亦可表感叹语气,本文取后者。何有,即“有何”;反诘句,意为“没有什么(困难)”。如礼何,直译为“拿礼怎么办”,“把礼放在哪里”,可以理解为“要礼还有什么用”。用现代汉语表述,孔子说的是:能用礼让来治理国家,治国就没有什么困难。不能用礼让治理国家,要礼还有什么用呢?

  此章亮点在“礼让”。古代有识之士说:“让,礼之主也。”(《左传·襄公十三年》)“卑让,礼之宗也。”(《左传·昭公二年》)“让者,礼之实也。”(朱熹《论语集注》)“厚人自薄谓之让。”(贾谊《新书·道术》)让,谦让、辞让、退让,是孔子道德思想众多范畴里的一种。让,是礼的主干,是仁与礼的融合、统一,仁为内在基础,让为外在表现。孔子一再倡导让,如谈到射礼时说“揖让而升,下而饮”(八佾篇),如称颂泰伯时说“三以天下让”(泰伯篇)。同时,孔子身体力行,是让的表率,子贡就说过“夫子温、良、恭、俭、让”(学而篇)。

  在人际交往中,特别是在利益或矛盾面前,谦让,辞让,退让,先人后己,乃至成全他人而委屈自己,就是最大的和最实在的礼节,就能化矛盾于无形。有一则流传甚广的故事极能说明这一问题。安徽桐城人张廷玉,在雍正朝任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其家乡邻居吴氏与其家因宅基地界线发生争执,家人写信告之,张廷玉在信上批示:“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退让三尺,吴家亦退让三尺,故形成两家之间的六尺巷。

  “礼让为国”,据传是上古传统。尧让位于舜,舜让位于禹,以及泰伯和伯夷、叔齐让其兄弟,不肯为君,都是历史佳话。孔子极力赞颂此类礼让之圣贤,希望天下、国家都能礼让。然而,自禹以后,尤其是春秋时期,礼让立国一去不返。为了夺权,频频上演兄弟相残乃至子弑父的悲剧。

  “礼让”,本义是互让,我让你,你亦让我。但是,君让臣、官让民却十分罕见。权力极易激发人性中恶的因素,掌权者颐指气使、专横残暴,并不令人奇怪。有权力,又礼让,绝非一般掌权者所能做到。可是,不能礼让的掌权者不知道,其下级多数是不会与他同心的,即便表面唯唯诺诺,实则心里畏而远之,甚至畏而恨之。如此一来,事情如何办好?国家如何治理?孔子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八佾篇)君臣这对关系以君之态度为前提,孔子从未倡导过愚忠。所以说,孔子有反独裁的思想倾向。官民这对关系亦如此。

  “礼让为国”,自然要在国内规定礼制,推行礼仪,倡导礼貌,维持礼俗,使民众都能学礼、懂礼、遵礼、行礼。民众礼让,各有敬,各能和,构成国家有序、平稳、和谐的基础。这似乎无需多言。

  “礼让为国”还应包括另一层意思,即国家以礼让作为外交方针,处理好与他国关系,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如孔子所说“柔远人”“怀诸侯”(《礼记·中庸》)、“修文德以来之”(季氏篇)。不过,在春秋末期,这一极具价值的思想主张难免被人视为不识时务。

  “礼让为国”与“为国以礼”(先进篇),原则上是一个意思,只不过前者强调了“让”,寓意更深一些。拙文曾述,“为国以礼”是孔子的治国最低纲领,而最高纲领则是“为政以德”(为政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综合
   第A03版:民生·财经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社会新闻
   第A07版:早间点击
   第A08版:人才/留学移民
   第A09版:人才/招生培训
   第A10版:中国新闻
   第A11版:文娱新闻
   第A12版:文娱新闻
   第A13版:体育新闻
   第A14版:体育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B01版:心理周刊
   第B02版:心理/实验
   第B03版:心理/情感
   第B04版:职场方圆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汽车周刊
   第B10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1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2版:汽车/汽车资讯
郭豫适与红学
“礼让为国”
树林
雾夜
如梦巴黎
水土保持问题
难忘《鸟奴》
新民晚报夜光杯B05“礼让为国” 2012-01-04 2 2012年01月04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