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黄河是一个很复杂很漫长很纠结的问题。简单管理和治理容易,但要悉心地从根本上进行管理和治理,却并不那么容易。首先要正本清源,要想让黄河水情从根本上好转,需要不断加大投入从黄河源头开始的对黄河流域的立体化治理,不仅是水土保持,还需要因地制宜的真正意义上的退耕还林和封山育林。采访中发现黄河流域水土保持不幸陷入一个这样的怪圈:建淤地坝、拦水渠、挖鱼鳞坑等,目的是不流失水土,使沙不下山,水不出沟。遗憾的是,这样做的效果,却并不明显。雪上加霜的是,黄河的泥沙总量并没有因此而有所减少,反而因为水不下山导致大量泾流不能进入黄河,而使黄河的水量为之更加减少了。
还有,出于人道主义的考虑,为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使农民有所收获,近年来一直倡导在水土保持区种植各种各样的经果林,而许多经果林的种植实质与种粮食并无二致,根本无法生成植物群落形成的保土和蓄水的郁被度,反而使土地更加裸露,土壤更加破碎。相反没有垦殖过的一些原生态的山头却被灌木和草棵覆盖得很好。那一点被羁绊在经果林水土保持区的没有下山的水,太阳一出,很快蒸发殆尽,而黄河水量也因此没有得到应有的补充。
还有的是,这种各自为政的治理结果,违背了自然规律,使每一个地区都相对变成了一个孤岛,使每一个下游地区的沟渠之中,都失去了自然过水的滋润,使自然生态的多样性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这里也有治水的辩证法,不拘一格的封山育林,使之恢复原生态植被是真正的疏和导,而这种人为的机械的拦截手段犯的还是那个治水的大忌:堵。根本不可能遏制或是缓解水土流失,却成为了黄河水量之所以逐年减少的诸多因素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
而且,陷入这个鸡飞蛋打的怪圈之中的,不仅限于黄河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