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朋友,每年都到贵州一个贫困山村小学过年,帮他们翻修了新校舍,买了电热毯,今年又带去了电脑,这是其中的一对,有情人终成眷属。”元旦期间,网友微博现场直播一对上海白领公益人士在贵州山村举办“苗家婚礼”,吸引了众多眼球。
记者联系上这对新婚夫妇,新郎刘琦说,这是他所在的民间公益组织每年元旦的“新年行动”。每年都有四五十名志愿者来到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市三棵树镇,和南高村的村民及鱼寨小学孩子一起迎接新年第一缕阳光。
孩子一年见一次父母
“南高村的村民大都是苗族和汉族,村里有很多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在广东等地打工,元旦不回去,甚至春节也不回去,孩子们一年能见一次父母就不错了,有的孩子好几年没见到父母了。”刘琦说,所以他们策划了“新年行动”,和村里的大人孩子一起迎接新年。这个行动已经持续了4年,刘琦希望通过这样的行动,能使鱼寨的小朋友感受到外界的温暖。
每年,都有几十名“背包客”志愿者一同前往,多则五六十人,少则三十几人。“我们的原则是不扰民,不给当地造成负担。”刘琦说。志愿者会带去学习用品等物资和钱款,还有人在所在公司募集了善款带过去。
为了不给村民添麻烦,每次志愿者只在山上住一晚。前两年,对这些志愿者满心感激的村民像“抢”一样把他们抢到家里去住,今年学校新校舍落成,志愿者们全都在学校里打地铺、睡睡袋。吃饭的问题只能麻烦村民,志愿者要在村里吃中午和晚上两顿饭。村民每次都把家里的鸡和猪杀掉,慰劳这些远道而来的上海客人。
在当地,红薯是主要的口粮,志愿者总是说吃红薯就行了,但村民觉得要拿最好的食物招待他们。“所以,每一次我们都会付钱给村民,每人付100—200元,只会多不会少。”后来,大家觉得,这样也可以给村民带来点经济效益,这才心安。
募集善款建起新校舍
和鱼寨小学结缘,要追溯到4年前。刘琦参加的民间公益组织“益游天下”,是由一群喜爱户外运动的“背包客”组成的。他们在旅行中发现穷乡僻壤需要资助的学校,回到上海后为之募集善款和物资。他们和各地志愿者组织有长期合作关系,当他们从贵州当地的志愿者口中得知南高村有一所小学条件很差时,便前去考察。
“最早没有发现鱼寨小学,而是先找到山下一所完小,当时觉得那所小学的条件已经很差了,可那里的老师说,山上还有一所条件更差的。”刘琦说。这样,他们才找到了鱼寨小学,发现果然更差,破旧的木结构教学楼是座危楼,走上去都摇摇晃晃的。
回到上海后,他们就开始募集资金。渐渐地,他们为鱼寨小学建起图书室,如今已有1000余册书籍,为学校筹集到6.8万元钱,建起一栋新的教学楼,去年刚刚落成。他们的帮助引起当地政府的重视,为村里拉上电修好路。志愿者最早去的时候只能徒步上山,现在轿车已经能开上去了。
去年元旦,志愿者去贵州时赶上雪灾,天寒地冻,看到孩子们还穿着单薄的衣服,回沪后立即募集8000多元钱,为每个孩子提供一条电热毯,怕他们舍不得用,还贴心地给每个孩子一人补贴35元的电费。
“今年,我们带去8台电脑和1张无线网卡,为小学建起电脑房。”刘琦说,这将让这个封闭的山村通过网络认识外界。无线网卡由校长保管,志愿者定期充值。
助山村小学持续发展
“‘让旅行更有意义’,是我们的理念。”刘琦说,最初只是为旅途中偶遇的困难学校送去随身携带的一点物资,久而久之,志愿者认为应考虑到学校的发展,便开始对一所学校持续关注,鱼寨小学是他们尝试的第一所学校,也是最有感情的一个地方。去的次数多了,交流多了,志愿者除了帮助孩子,也开始为村民增加经济收入做打算。
刘琦透露,学校有了电脑和网络后,志愿者计划做一个英语视频教材。鱼寨小学只有语文课和数学课,没有英语课,他们计划到贵州买来小学英语第一册的教材,请有英语专长的志愿者制作成课程,做成光碟放给学生们看,有兴趣学英语的孩子可以通过这个视频自学。“如果这个尝试能成功,我们将在其他一些小学推广。”刘琦兴奋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