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站在悬挂着学弟学妹“心愿树叶”的心愿墙前,她一个挨一个地看着、念着:有的希望得到一本烹饪专业的书,有的希望办摄影展,有的想去一次海边……这些梦想勾起了张靓的心愿:跟着台湾籍义工张老师学好本领,拿出压岁钱,自己开一家工作坊,让每一个顾客通过精美的手工皂,对残疾人有全新的认识。
智障学生长了手艺
制作手工皂是在都市刚刚流行起来的,一块肥皂添加多种天然物质,以纯手工制作,巴掌大的一块,通常售价三五十元。让智障学生第一时间踩准流行节拍的是台湾籍义工张曼筑。
2008年,她从一家房地产企业退休后,在一个志愿者活动中接触到手工皂,觉得制作过程节奏较慢,动作较有规律,也很有乐趣,比较适合智力残疾人。于是,张曼筑开始学习,继而在朋友办的康复院里传授给脑瘫儿。2009年,长宁初职校副校长沈立慕名前来,两人一拍即合,决定在初职校开设每周两次的手工皂课程,让智障学生多学一门手艺,既能锻炼能力,又能扩展就业渠道。这也是本市第一个开设手工皂课程的残疾人学校。
“顺带”学会系鞋带
张靓是张曼筑的第一批学生。虽然张靓此前学的烹饪和园艺也都不错,不过,喜欢五颜六色、喜欢漂亮玩意儿的她,还是一下子就对手工皂情有独钟。智障人士学一门新手艺不容易,没有什么偷懒的办法,靠的就是老师和学生持之以恒的耐心和千百次的重复。
张靓和同学们一样,起初没法准确地把适量的介质油倒进容器。张老师带着他们先用水反复练习,等水的分量能称准了,再实际操作倒油。不过,油的黏性大,各种油的比重又不同,所以,倒油还得再学几节课,他们才弄明白,怎样可以准确地把5克精油、100克甘油、40克橄榄油倒进搅拌器。
制作过程的每一步都是一道新的难题,等待师生们共同去解决。别的不说,就连做完肥皂的包装过程,张老师也教了几天。因为协调性较弱,学生们起初无法将方方正正的肥皂塞进包装袋。一只手拿包装袋,一只手拿肥皂,左比划右比划,袋口似乎总是在成功的最后一刹那“移动”方向,偏要和大家过不去,不让肥皂“钻”进去。
后来,大家总算能把肥皂塞进袋子里了,又发现没法给袋口扎上漂亮的蝴蝶结装饰物。老师一次次地做示范,学生们一次次地试验,终于有一些学生能系蝴蝶结了。有一天,有一个学生还发现,他学会了系蝴蝶结,也能给自己系鞋带了!
通过学习,学生们的能力普遍提高,张靓已经能大方流利地介绍各种手工皂的不同妙用了。所以,家人和老师听说她想创业都很支持,还有两个同学也希望将来在她的店里“客串”一下呢。
沪台商家出钱出力
手工皂是肥皂中的“贵族”,在残疾人职业技术学校开设手工皂课程可谓一项大胆尝试。不过,一年多来,许许多多人一起呵护着这块小小的肥皂。
张老师的十来个台湾籍朋友和上海朋友闻讯前来,做义工辅导学生制作,还在“台商太太俱乐部圣诞游园会”等活动中义卖,联系一些企事业单位当礼品采购,帮助孩子们将成品销售出去,以便购买更多的原材料。一家餐厅的老板听说厨余废油可以制作清洁碗筷、衣物的清洁皂,就送来8桶废油给他们做实验,希望开拓一条废油环保利用的新渠道。还有一家川菜馆的老板和张老师酝酿,以后在餐厅里设手工皂DIY区域,请张靓她们做小老师,让客人用餐后学着用废油做肥皂,一举多得。
张老师说:“杨浦区一家特殊学校本学期已效仿开设手工皂课程。如果这个新项目能顺利走向市场,或者大家能帮助张靓圆梦,甚至像她奶奶期望的那样,有朝一日使手工皂走上电视直销等广阔平台,或许,能让更多人了解智障青年这个特殊群体,知道他们也有梦、有爱、有活力。”
本报记者 孙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