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4:国家科技奖励大会特别报道
     
本版列表新闻
~~~——记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建筑学家吴良镛
~~~——记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建筑学家吴良镛
~~~——记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建筑学家吴良镛
     
2012年02月14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最满意作品是下一个
——记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建筑学家吴良镛
董纯蕾
  他是建筑学家、城市规划专家,也是画家、教育家。他更是为千家万户筑梦圆梦的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吴良镛,毕生的追求是让人们诗意般、画意般地栖居在大地上,让全社会有良好的、与自然和谐的人居环境。

  28岁,获美国罗马奖金竞赛荣誉奖;66岁时,他主持北京菊儿胡同四合院改造规划,四年后获世界人居奖;77岁时起草的《北京宪章》,被公认为21世纪建筑发展的纲领性文献;86岁时,他病倒在南京红楼梦博物馆的建筑工地上;2010年,康复后的他重新投入工作,因人居环境科学的成就获颁陈嘉庚技术科学奖;今年,吴良镛90岁了,他依然坚信“我最满意的作品是下一个”!

  立志修整城乡

  吴良镛1922年出生于南京。1940年,他在母校重庆合川二中参加高中最后一门考试。交卷时,警报骤响,日本的战机突然来袭。考入重庆中央大学建筑系后,他在行前默默许愿:“从事建筑行业,立志修整城乡”。

  1944年,他在重庆中央大学校刊《建筑》上发表了题为《释“阙”》的文章,梁思成读后很是欣赏,邀吴良镛赴清华协助筹办建筑系。

  1948年,在梁思成的推荐下,他前往芬兰籍建筑师沙里宁主持的美国匡溪艺术学院深造。2年后吴良镛获得该学院硕士学位,收到梁思成来信“新中国急需建设人才”,没有犹豫地回国重新执教清华。

  精心规划北京

  建筑界有句广为流传的名言:“凡是到过北京的人,都曾亲身品读过吴良镛。”吴良镛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即开始对北京区域规划建设进行研究;90年代中后期又对北京城市建设规划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2002年受北京市政府委托,他把对北京区域规划建设研究的主要成果,如:完善中轴线和长安街“两轴”,强化东部发展带和西部生态带“两带”等,都写进了新修编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

  青砖、白墙、黛瓦。三层的错落小楼,一片百十平方米的院落,孩子们的嬉戏声,邻里间的问候声,炒菜的油烟味……这是今日的北京菊儿胡同,实践了吴良镛“诗意般画意般居住”的地方。

  忧心文脉受损

  看着许多城市,一幢幢不讲究工程、不讲究结构合理、不讲究文化的“标志性”建筑拔地而起,吴良镛既痛心又无奈。“并不是说不能借鉴西方,我也不反对标新立异。失去建筑的一些基本准则,漠视中国文化,无视历史文脉的继承和发展,显然是一种误解与迷失。”

  本报记者  董纯蕾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广告
   第A04版:国家科技奖励大会特别报道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综合新闻
   第A07版:评论·科教卫新闻
   第A08版:民生·财经
   第A09版:社会新闻
   第A10版:法治视窗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广告
   第A14版:早间点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艺术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阳光天地
   第A23版:理财·银行保险
   第A24版:股市分析
   第B01版:长三角
   第B02版:长三角/社会·生活
   第B03版:长三角/文化·旅游
   第B04版:专版/幸福之门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旅游·城市
   第B10版:旅游城市/精华路线
   第B11版:旅游城市/诗意居住
   第B12版:旅游城市/域外风情
   第B13版:上海闲话
   第B14版:读者俱乐部
   第B15版:读者俱乐部
   第B16版:读者俱乐部
   第B17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8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9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0版:资讯生活·旅游
他爱发明也爱写诗
最满意作品是下一个
科技做“媒” 洋专家乐当“新上海人”
新民晚报国家科技奖励大会特别报道A04最满意作品是下一个 2012-02-14 2 2012年02月14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