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2:来信来论
     
本版列表新闻
     
2012年04月07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自然景区不应有“山大王思维”
清泽
  清明假日期间,不少5A级景区门票争相迈入“百元时代”,使得公众感叹秀美河山成了“玩不起的风景”。门户网站上一项超过1000名网友参与的调查中,认为中国景区门票“太贵了,门票支出已经严重影响旅游热情”的网友高达89.2%。

  谁是真正的“山大王”

  公共假期的设置,原本为公众出行提供了便利,然而,高高在上的景区门票,却把越来越多的人堵在了家中。无论景区管理者搬出怎样冠冕堂皇的借口,都无法掩盖靠山吃山的利益冲动。数年前,一则“张家界武陵源核心景区158元门票收入中,真正直接用于资源保护的费用只有区区8元”的报道备受关注,与此相对应的是,“门票收入中要拿出47元支付景区管理成本”,这则报道一举踢爆了“景区管理成本”远超资源保护费用的内幕,由此不免使人望而生疑——景区门票究竟是保护自然景观,还是保护地方收益? 

  恰如业内人士所分析,地方财政对门票收入的过度依赖,是景区门票不断上涨的一大“推手”。更加值得警惕的是,地方财政依赖这只“看不见的手”,大多在公众难以觉察的情况下悄然助推门票涨价。时至今日,多数天然景区都成立了旅游公司,人文景区则交给常驻机构,但无论这些自然景观挂靠在谁的名下,上缴地方财政的收入一分钱都不能少,假谁之手收取费用显然并不重要。与这种徒有其表的商业运作相对应,绝大多数人造景观都是彻底的商业投资运作,伴随着旅游热的升温,两者齐头并进、一路涨声。谁是真正的“山大王”,就该听一听公众的声音,转变一下思维方式。 赵志疆

  景区门票构成应公开

  由涨价带来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旅游生态呢?人造景观作为资本运作的产物,是一种市场行为,公众也有很大的选择空间。而自然景观则是公共资源,既无需投入更多资金,且其本身具有不可复制性,公众根本无从“用脚投票”。综观国内5A级景区,多是风景名胜等自然景观,当资源垄断打扮成市场运作的模样,公众哪里会有丝毫讨价还价的余地?免费的西湖之所以成为孤例,恐非其他景区管理者不知道拉长旅游经济链条,而是企图鱼与熊掌兼得、不愿放弃这唾手可得的利益。

  因此,单纯呼吁景区管理者让利于民,其效果恐怕不容乐观。自然景观作为一种公共资源,政府部门理所应当具有管理责任,不应以市场运作的名义,将公共资源“贱卖”给商业机构。如果将自然景区明确为公共产品,公开景区门票构成就成为一种必须。这些钱原本就应用作资源维护和补偿,而不是山大王式的剪径劫财。不能以市场的名义,将天下美景瓜分殆尽。

  清泽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广告
   第A04版:科教卫新闻
   第A05版:社会新闻
   第A06版:法治视窗
   第A07版:文娱新闻
   第A08版:文娱新闻
   第A09版:上海家装服务名牌专刊
   第A10版:体育新闻
   第A11版:体育新闻
   第A12版:来信来论
   第A13版:广告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B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2版:国家艺术杂志/创意设计
   第B03版:国家艺术杂志/视觉产生
   第B04版:国家艺术杂志/品味典藏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阅读
   第B08版:连载
   第B09版:财经周刊
   第B10版:财经/服务指南
   第B11版:财经/大势分析
   第B12版:财经/股海淘金
   第B13版:财经/百姓沙龙
   第B14版:财经/投资理念
   第B15版:财经/投资基金
   第B16版:拍卖指南
管好学生营养餐是沉甸甸的责任
一语中的
三言二拍
“三高”父母应有朴素成材观
日报观点
天梯
自然景区不应有“山大王思维”
网友声音
新民晚报来信来论A12自然景区不应有“山大王思维” 2012-04-07 2 2012年04月07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