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胶囊剂型的药品和保健品年产销量约为1500亿粒,也就是说,国人平均每人每年吞服100粒胶囊,以80岁为计,一生中共服用8560粒胶囊。
囊壳成病家咨询热点
华东医院主任药师宋钟娟坦言,“毒胶囊”的第一批“黑名单”曝出后,就有不少病家在配药时反复咨询胶囊是否安全。
为什么要把药物制成胶囊剂?据宋钟娟介绍,一来,胶囊剂能掩盖药物不良嗅味或提高药物稳定性;二则,胶囊剂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也高于丸剂、片剂;再者,胶囊剂能弥补其他固体剂型的不足,如含油量高的药物或液态药物难以制成丸剂、片剂;还有,胶囊剂能实现药物的延缓释放和定时释放。
剥开胶囊,取出其中的药物直接服用,又会怎样?宋钟娟指出,这要遵照药物说明书。大多数中成药的硬胶囊可剥开服用,但是难免会导致服用剂量的误差,且不能消除药物的苦味等。但缓释胶囊、控释胶囊和肠溶性胶囊,就不宜这么办了,因为剥去囊壳后很可能会破坏胶囊的缓释或控释特性,至于肠溶性胶囊,剥开服用不但到不了肠内,而且可能刺激胃。
生产过程需严控质量
龙华医院药剂科主任许丽雯介绍说,胶囊剂的生产过程中需有严格的质量控制。
现在,大家都已知道,胶囊离不开一种材料——明胶。但用在胶囊里的一定得是食用明胶而绝不能是工业明胶。许丽雯指出,此次“毒胶囊事件”中出现的六价铬,其实可被视作一种风向标,因为一旦在胶囊中测得铬含量超标,就说明其生产过程中采用了工业原料。
简便方法辨胶囊质量
有没有什么简便的方法,可供普通人粗略地辨别胶囊的外衣是不是用工业明胶做的呢?宋钟娟支招说,用工业明胶制成的胶囊一般杂质较多,所以质脆,一捏就碎;色艳,常会多加香精、染色剂来掩饰杂质;口松易拧开。当然,光有这几点,远远不足以判断胶囊的质量好坏。规避“毒胶囊”,还得参照食药监部门通过网站和新闻媒体公布的“黑名单”。
本报记者 董纯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