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年7月16日,中共“二大”就在这里拉开帷幕。
探索与追寻
最近上海启动“红动申城”纪念建党91周年主题活动,同时纪念中共“二大”召开90周年、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建馆10周年。往日风云一页页再现于《画说中共二大》连环画,也一幕幕重演在《1922:指路明灯》电视专题片,石库门内的会议、革命先驱的壮举、不为人知的轶事,让人们一再回味。
1958年,当年的会议组织者之一的李达专程到上海协助寻访,指认辅德里625号为自己昔日的寓所,中共“二大”会址最终得到确认。李达的寓所也被确定为人民出版社社址。
多年来,纪念馆多方调查,收集史料和实物:“二大”代表罗章龙的儿子罗平海捐赠了父亲的印章;金华档案馆献出了施存统的公文包、墨盒、镇纸;在俄罗斯社会政治历史档案馆收集到了中国代表团出席远东会议史料……关键的一份论文,竟来自偶然。1972年,中国革命博物馆的研究人员李俊臣无意中看到了一篇日文论文,便译成中文。这居然就是陈公博1924年写就的《共产主义运动在中国》。论文6篇附录,就是“一大”、“二大”文献。此时,“二大”的部分历史才得以还原……
上世纪90年代,上海进行延安路高架建设,需要大动迁,上海市政府特批保留了“二大”会址及平民女校旧址。为了革命圣地,南北高架桥特地拐了一个弯。2002年“二大”召开80周年之际,这两排房屋建成了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
开天辟地,相辅相成
今年“七一”之前,上海开通直通车,在“一大”会址和“二大”会址之间免费穿梭运行。
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之地,为石库门“树德里”;次年,中共“二大”召开之地,为石库门“辅德里”。一“树”、一“辅”,前者开天辟地,后者与之相辅相成。
“二大”召开之前,全国共有党员195名,出席“二大”的代表有12名,他们分别是中央局成员陈独秀、张国焘、李达,上海代表杨明斋、北京代表罗章龙、山东代表王尽美、湖北代表许白昊、湖南代表蔡和森、广东代表谭平山,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代表李震瀛和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代表施存统,另有一名无法确定,迄今依然是谜。
今日的研究者发现,虽是“二大”,它却创造了多个“第一”:第一次提出了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第一次提出了党的统一战线思想——民主联合战线的思想;第一次公开发表了《中国共产党宣言》;第一次比较完整地对工人运动、妇女运动和青少年运动提出要求;第一次决定加入共产国际;第一次提出了“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
“二大”会址李达寓所的门楣上有4个字——“腾蛟起凤”,颇具深意。此语出自王勃《滕王阁序》,寓意吉祥:从“二大”起,中国共产党完成创建,日后不断壮大,领导千千万万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
永不磨灭的精气神
那时候的中国共产党,全国不过约200名党员,但已经开始掀起宏阔的革命运动,激变着中国的政治风云。1922年1月到次年2月,中共领导的工人运动形成第一次高潮,爆发的罢工斗争达100多次,参加罢工的工人达30万以上,大部分是中共组织,或由中共领导的工会发动。
从“一大”到“二大”,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品格一脉相承,代代相传,至今激励我们奋勇前进。
人民日报记者 包蹇
(原载今日人民日报,本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