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坚定的“外貌主义”者,心理学上那个经典的“第一印象”理论,对我影响颇深,也常常左右我对人的判断。
初次见面,有人一见如故,也有人相看两厌。道理很简单,在彼此还缺乏了解的时候,第一印象起了关键作用,决定着人的好恶。这样的情形在日常生活中也比比皆是。
也许有人要说,看人不能以貌取人,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这话没错,我们也确实有“看走眼”的时候,但我们必须承认,在一般情况下,透过外表审察一个人的内心是可靠的。一个人的“美”是由内而外散发的,同样,一个人的“丑”也是由内而外暴露的。正是这外在的衣着打扮、言行举止,折射出了一个人深藏着的内心世界。外表实在是一个人的名片啊。
几年前,学校要招聘一名语文教师。经过对材料的筛选,最终确定了两人入围。根据程序,两名入围者要完成两个环节的考核,第一天是个别访谈,第二天是试讲一堂公开课。
我有幸参加了整个过程。在我和两名应聘者分别交谈的时候,得到了截然不同的印象:一位是斯斯文文,衣着整齐,谈吐得体,不卑不亢。我到现在还记得,那天和他见面时,小伙子是衬衣、西裤、皮鞋,既精神、自信,又彬彬有礼。说真的,我对他的印象不错。有了良好的第一印象,自然就有了热情,交谈也就很顺畅。不知不觉,规定半个小时的“访谈”很快就过去了。
另一位的风格很“另类”,不知道为什么,留给我的第一印象不好。先看他的穿着,悠闲汗衫、七分短裤、半拖凉鞋。我克制着心中的不快和他交谈,但始终不能被他打动。
第二天是听课,听完课后,根据两个环节的综合印象进行打分,然后是投票表决,让领导作最后决定。结果是不言而喻。我相信,落选者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外表上丢了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