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华艺术宫开馆以来最重量级的一场大展,《米勒、库尔贝和法国自然主义:巴黎奥赛博物馆珍藏》早已未展先热。此次奥赛博物馆“大出血”,提供给上海如此众多、如此珍贵的精品之作,我们又该怎样接收这来自法国的艺术大礼呢?
让时间带路 展现历史中的法兰西
作为法国三大博物馆中代表着近现代成就的奥赛博物馆,选择将这次的大展“托付”给同样定位为中国近现代艺术中心的中华艺术宫,是想通过这次的展出,将20世纪中国、法国的艺术史进行对比,通过展现艺术史的发展,反映法国19世纪法国科技、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变化。
因此,展会的八个章节将展厅隔成八个部分,按照时间的顺序,从法国自然主义萌芽、关键转折、写实主义的发展,到题材内容的变化影响,完整地展现了不断变革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法国绘画艺术。一进展厅,特鲁瓦的《清晨去劳作的牛》即刻展现在眼前,引领着参观者走进自然主义的世界;紧接着,米勒的专题让人仿佛置身于田园间,处处可见农民们忙碌地劳作着,三位低头拾穗的妇女令人记忆犹新;从写实主义过渡到自然主义时,似乎能从勒帕热《干草》毫不造作的画面中感受到更多的力量;进入“画家‘梦蝶’”区块,一幅幅生动的肖像画展现了当时社会各个阶层的人物,传统和创新的技法在画中完美糅合;以“孩童”为主题的隔区中,集中展示了孩童这一群体的画作,反映了当时儿童地位的提升;作为收尾,“苍生疾苦振臂一呼”章节展现的是突破与创新,在这里,参观者跳离了“农村”、“郊野”,看到了自然主义艺术家们在社会变革中沉重的身影。
请专家解疑 借《拾穗者》学会欣赏
针对这次展出,奥赛博物馆国际交流部主任以《拾穗者》为切入点,点出了法国自然主义的魅力所在。
问:是什么令《拾穗者》(作品见本报12日头版)可以成为镇馆之宝,它具有什么样的价值?
答:这幅画创作于1848年,当时的法国有50%的人口是农民,许多人由于工业发展被迫进入城市工作,因此当时的人们希望看到一些有关田园的题材;当然作品的技巧也很关键,两者的结合正适应了时代的需要。由于这幅画是独一无二的无价之宝,它并不允许被买卖,因此无法估量画作金钱上的价值,唯一可以告诉你们的是,这幅画是独自乘坐包机来的,没有和其他作品一起,就是怕遇到事故的时候损失太大。
问:作为一名不具备专业知识的参观者,可以从哪些角度欣赏这样的名作?
答:首先,如果从技法的角度,我们可以看到在当时(19世纪中期),这幅画运用了相当现代的技法,作者用特别的黄色以及比较厚重的色调完全还原了田园的景象,比之当时流行的有关宗教、贵族题材的画作,这样的主题及手法都十分罕见。可以看到,这幅画中的女人的脸是无法看清的,我们唯一能够感觉到的就是她们的劳累,实际上她们正在捡拾的是别人收割之后所剩下的些许麦穗,这也就意味着这些女子的社会地位甚至连普通农民也不及。现在看到这幅作品,我们仍能真切地感受到这些劳动人民的真实生活。
其实表现底层农民的主题,《拾穗者》并不是首创,但它的意义在于从未有人用如此精湛的技巧来描绘农民现状,正因如此,才能在展出的时候让更多人了解到社会底层的苦难。
问:作品问世之初,其实也曾遭到过质疑,甚至有人认为这样灰暗的画面感实在是相当失败,是什么成就了它现在的地位?
答:之所以现在人们会这么喜爱这幅作品,是因为用绘画来展现现实一直是艺术恒久的主题。另外,虽然画作创作于19世纪,但直到现在,在世界很多地方仍然存在着这样的农民。农民与城市之间的关系依旧是个不变的话题,因此对现今仍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主席施大畏先生也就《拾穗者》,谈了谈他的想法。他认为,作为米勒的代表作,《拾穗者》是艺术家更多地关注人的生活、人与社会的关系的表现,所以米勒的这幅作品成为了19世纪的一座里程碑,标志着创作者一改学院派待在画室里的创作状态,并走进生活,观察生活。这种创作理念的大转变,使其具有了划时代的意义。作为一般观众,在看这幅作品时不一定去理解作品的色彩,倒是可以看看当时法国社会的状态,并去思考它的社会价值、历史价值,感受一下当时的人文精神。在现在多元文化格局下,这次的展览同时也提供了一个契机,让现在的艺术家们也思考一下这个简单的问题——人与生活、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