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冲突中,以色列政府和哈马斯有得有失,代价是至少160名巴勒斯坦人和5名以色列人丧生。
以政府得失参半
以色列军方声称,14日启动的“防务之柱”军事行动“达成既定目标”,“沉重打击”哈马斯发射火箭弹的能力以及指挥和控制架构。
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对加沙动武,着眼点之一是定于明年1月举行的议会选举。以方诉求之一是获得“长期”停火协议。按照媒体获得的内容,协议没有提及有效期限,但明确提及埃及担保,同时埃美总统表示寻求“更加永久”解决方案。
外交层面,内塔尼亚胡在美国国务卿访问后宣布接受停火,给足白宫面子,有助于修复他与白宫主人奥巴马先前因多项分歧和美国总统选举“站错队”而产生的罅隙。
但是,空袭致巴勒斯坦大量平民丧生,以色列形象再次受损。
哈马斯宣称“胜利”
达成停火协议后,哈马斯高层宣称“胜利”,哈马斯领导人认定“以色列所有目标均落空”。
在这场不对称战事中,哈马斯是弱势一方。以军空袭激起加沙民众仇恨,把不少人推向哈马斯。“以色列人就是这样教会所有人仇恨,”加沙居民穆因·哈鲁说,“这怎么能不让加沙人支持哈马斯报复?”
军事层面,哈马斯显现实力,展示不少“先进”武器,把火箭弹打到以色列经济中心特拉维夫,重新巩固在加沙武装中的“主导地位”。
外交层面,中东地区多个国家政局变动使哈马斯获得更多支持。阿盟秘书长纳比勒·阿拉比率领10多个国家的代表20日抵达加沙,声援巴方,打破以色列长久以来营造的哈马斯受国际社会孤立氛围。
穆尔西外交“得分”
埃及经历政权更迭,在这次冲突中起到关键斡旋作用,以地区主要政治力量的角色回归中东。埃及总统穆尔西最终促成以色列和哈马斯达成停火并成为停火协议“保证人”,获得多方赞誉。
埃及前总统穆巴拉克被认为是美国在中东的盟友,多次就巴以冲突居中斡旋。穆尔西就任后,以色列和美国官员对他的穆斯林兄弟会背景有顾虑。通过这次斡旋,穆尔西“赢得美国和以色列的信任,”美联社记者汗达维写道,“整个加沙危机中,他成为最有能力促成停火协议的人”。
耿学鹏(新华社供本报稿)
(相关报道见今日A31版“新民环球·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