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1:教育周刊
     
本版列表新闻
“上海歌谣”美年达百校风采擂台赛落幕——~~~
“上海歌谣”美年达百校风采擂台赛落幕——~~~
“上海歌谣”美年达百校风采擂台赛落幕——~~~
     
2012年11月28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海歌谣”美年达百校风采擂台赛落幕——
不仅会讲,阿拉还要唱上海话
陆梓华
■孩子们在舞台上用沪语讲故事  本报记者孙中钦摄
■天山初级中学三个初一男孩自编自演上海话RAP 本报记者孙中钦摄
  本报记者  陆梓华

  把“学生证”说成“猢狲证”,把“出生证”说成“畜生证”……上海小囡,不会说上海话,或者说一口“洋泾浜”上海话,这样的现象,令很多人忧虑。如何让孩子们恋上乡音,并跟随乡音走进其背后丰富深远的文化世界?

  上周末,由市教委教研室和上海教育报刊总社主办的2012“上海歌谣”美年达百校风采擂台赛在黄浦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举行决赛,为期两个多月的活动也就此落下帷幕。本次互动共吸引了全市115所学校参加,并且大多为原创作品。 

  师生们对上海话的热情,令人惊喜。对天山初级中学3名初一男生南山、黄海涛、沈亮来说,它是可以用来唱RAP的吴侬软语;对5岁就跟随父母从江西老家来沪的市八初级中学预备班女生赵锦彤来说,它是婉转悠扬的紫竹小调;对上海中学国际部中德混血女孩茜娜来说,这是了解妈妈家乡最直接的窗口…… 

  跟着音符了解这座城 

  《社员挑河泥》是上世纪70年代流传甚广的一首沪语歌,复旦附中合唱团将其改编成男生无伴奏合唱,三个声部相互配合,把整首曲子演绎得大气辽阔,并最终捧回高中组金奖。 

  “在唱歌的过程中,同学们也对歌曲的创作背景产生了兴趣。”合唱团指导教师袁胜雄说,自己是“70后”,这些孩子则是“90后”。什么是“公社”?“河泥挑来派什么用处?对于当时的历史背景,师生都不熟悉,只得求助网络解答疑惑。大家获悉,这首歌描述的是田间劳动场景,田间劳作不可能随身带乐器,便决定大胆尝试用“无伴奏合唱”这一西方音乐形式,来个跨界合璧,没想到,效果出人意料地好。 

  生活在上海的不同区域,各校师生用不同视角,打量这座城市。格致中学同学巧妙运用石库门、黄包车等老上海元素,用一曲曲上海小调讲述了都市变迁的过程;光明中学在繁华的淮海路上,同学们将沪语流行歌曲《霞飞路87号》重新填词演绎,创作了属于自己的《淮海路70号》;“轻轨开到了家门口,南翔小笼包味道好……”嘉定二中的艺术指导教师管萍新编了一曲《南翔有得十二个透》,说的都是身边事;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松江叶榭“草龙舞”起源于唐朝,是叶榭民间健身、期盼丰收的习俗,如今,叶榭学校将“草龙滚灯”民俗编写进了特色校本教材,同学们通过社团活动,在课余时间动手舞动老艺人制作的草龙、滚灯,同学们将他们的“草龙”舞到了比赛现场,一曲《草龙飞舞颂和谐》唱得气势磅礴。 

  新上海人讲上海故事 

  “交关辰光没听到噶亲切咯叫卖小调,小辰光弄堂口爆米花声音拿我吓得乱叫,现在就算夜里想买点东西,侬可以到附近一百米里厢,去寻便利店……”“外白渡桥看黄浦江最漂亮,太平桥夜里咯酒吧最闹猛,老上海兜马路爱去八仙桥,城隍庙看灯会去九曲桥,要去买农副食品就去程家桥……”有趣的是,负责节目编写和排练的李惠利中学合唱教师魏陶写的虽是上海生活体验,自己却是山东小伙,2006年大学毕业后,才成为一名“新上海人”。在和上海同事、学生的交流,再加上上网搜集资料,他讲出的上海故事颇有味道。 

  七宝二中的14人演出团队,来自重庆、湖北、浙江、福建、安徽等多个省市。胖乎乎的男孩涂纪新来自重庆,他告诉记者,爸爸因为工作需要,来沪多年已经可以熟练用上海话和他人沟通,他觉得自己现在上海话也讲得不错。松江区叶榭学校带队教师彭新芳介绍,学校三分之二的学生来自外省市,学校不仅开设了上海话课程,还为孩子们争取各种各样的表演机会,鼓励他们勇敢地开口。 

  复旦附中语文老师张平籍贯湖北,出生于广西,读大学才第一次来到上海。如今,她一口流利的上海话,比学校里一些上海孩子还要正宗。大学报到第一天,因为听不懂宿管阿姨的话,张平下定决心,要学说上海话,真正地融入这座城市。她的上海话功底,就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交流中积淀起来了。 

  诉说喜欢上海的理由 

  一名女孩留学回沪,在惊叹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时,也不由怀念起熟悉的弄堂生活———男孩们在拍香烟牌子,女孩们跳起橡皮筋,街边有人在叫卖“栀子花,白兰花”,居委会阿姨提醒各家各户“看好夜报,早点困觉”……李惠利中学的同学们用一个穿越时空的故事,串起一段段曾经的歌谣和街景,并在背景音乐中穿插进公交车报站声、叫卖声等申城街头熟悉的声音,增加浓郁的上海味儿,诉说《喜欢上海的理由》。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上海中学国际部“弄堂心情”的表演者,是正宗的“多国部队”。高一女孩茜娜的妈妈是上海人,爸爸是德国人,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但是用妈妈的家乡话———上海话演唱还是第一次,有些紧张,但更多兴奋。田园高级中学的美国学生和中国同学一起,唱起了沪剧《芦苇疗养院》。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广告
   第A03版:广告
   第A04版:要闻·广告
   第A05版:评论
   第A06版:综合新闻
   第A07版:焦点
   第A08版:广告
   第A09版:民生新闻
   第A10版:科教卫新闻
   第A11版:法治新闻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广告
   第A14版:早间点击
   第A15版:中国新闻
   第A16版:目击
   第A17版:国际新闻
   第A18版:国际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文娱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财经新闻
   第A24版:上海闲话
   第B01版:心理周刊
   第B02版:心理/实验
   第B03版:广告
   第B04版:心理/情感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汽车周刊
   第B10版:汽车/车展报道
   第B11版:汽车/车展报道
   第B12版:汽车/汽车资讯
   第B13版:汽车/汽车资讯
   第B14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5版:汽车/汽车资讯
   第B16版:汽车/汽车资讯
   第B17版:汽车/汽车资讯
   第B18版:汽车/汽车资讯
   第B19版:广告
   第B20版:专版
   第B21版:教育周刊
   第B22版:教育周刊/每周聚焦
   第B23版:教育周刊/校园内外
   第B24版:教育周刊/升学指导
   第B25版:教育周刊/早教沙龙
   第B26版:人才/留学移民
   第B27版:人才/留学移民
   第B28版:人才
不仅会讲,阿拉还要唱上海话
读读拓展教材唱唱歌 上海话也不是很难学
广告
新民晚报教育周刊B21不仅会讲,阿拉还要唱上海话 2012-11-28 2 2012年11月28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