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初级中学艺术辅导员刘炯安排三个初一男孩自编自演一段RAP。歌词很快写好了,但让三人准确念出来,吃准每个音,没少花功夫。有人把“印刷厂”读成了“印纱厂”,把“叫”读成了“桥”。复旦附中合唱队在歌唱中加入两段念白,袁老师坦言,“18大”“30年”,同学们的读音都对,但是语调怎么听都有些别扭。
本学期初,一本收纳沪语歌曲、童谣和各地传统曲目的《歌谣》一书,作为拓展性教材走入本市中小学课堂。大赛评委、《歌谣》副主编范慧英认为,“普及上海话,歌唱更容易让孩子们接受。”袁胜雄老师告诉记者,在即将开始的复旦附中全校合唱比赛中,不仅将安排“金奖队伍”在全校师生面前演唱《社员挑河泥》,她也希望选择部分沪语歌谣列入推荐曲目,激发师生对本土语言、本土文化的兴趣。 陆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