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朋友是政府机关的领导秘书,工作忙得一塌糊涂。朋友们小聚,打电话约他总没时间,不是陪领导开会,就是陪领导应酬。加班很常见,经常不到深更半夜不回家,连星期天节假日也不例外。有一天打电话给他,很奇怪他竟然没有加班,一问才知道,人病了,正在住院治疗。去探望,一见面他就大吐苦水:领导是工作狂,我的时间不属于自己,一切围着领导转,手机24小时不敢关……这是政府机关里很典型的一个例子,相信做过领导秘书的,都有这样的切身体会。
机关如此,企业也不例外。前30年用健康来换金钱,后30年用金钱来换健康,这是众多企业老总的感慨。然而,金钱是换不来健康的。高层管理者都如此,更不用说一般员工了。职工生病,常见的做法不过是批几天病假,如果再能派人去看看,送上一束鲜花,就是天大的面子。
长久以来,我们总是夸奖奋不顾身努力工作的人,甚至大张旗鼓地表扬带病工作的人,提倡轻伤不下火线,树立了许多光辉的榜样,以此激人奋进,却很少关注在职员工的健康状况。这样做,从精神层面来看很有豪情壮志,十分提气;但理性层面上来看,是杀鸡取卵,属于缺少智商的蛮干行为,不可取。
有些管理者认为,员工健康是个人私事,殊不知,员工的健康就是企业的健康。英国的一项研究显示,每年由于工作压力造成的健康问题通过直接的医疗费用和间接的工作缺勤等形式造成的损失占GDP的10%,保障员工的身心健康,可以大幅减少企业损失。由此可见,员工的健康也是企业的财富,是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点。可惜目前不少管理者还没有重视这个问题。
日本不少大公司推行“健康奖励制度”,给那些保持身体健康、从不请病假的员工发奖金。在欧洲,95%的大公司和85%的中小企业向员工提供减压帮助,每年的总花费大约是800亿欧元。韩国不少公司与体育场馆签约,让员工有运动场所的优先使用权,鼓励员工通过运动消除工作压力。国外的这些做法,值得我们的管理者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