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交响乐团往往在一位著名指挥家离世后标志了一个时代的结束,但“柏林”、“费城”、“纽约”这些乐团却不会停下前进的脚步。弦乐四重奏团就不同了,不少著名的四重奏乐团如“布达佩斯”,“意大利”、“阿玛丢斯”,如今只能从唱片欣赏了,据说“瓜乃利”两年前已宣告中止,“东京”也将在明年结束。而“朱莉亚”四重奏的做法却不一样,成立于1946年的“朱莉亚”先后换过多名成员,第二提琴换了五位,大提琴换了三位,中提琴换了两位,但第一小提琴罗伯特坚持了60多年。
在“朱莉亚”音乐会上,除了年轻的林以信,中提琴家罗迪斯和大提琴家克劳斯尼克都已72岁高龄,第二小提琴家柯佩也有60岁了。望着他们走进后台时弯曲的背影不由得感慨:正是他们展现了新老交替,完成了音乐的传承。林以信是一位出生在美国的中国人,曾来上海复旦学习汉语。他运用新颖的弓法指法令人耳目一新,真高兴“朱莉亚”有了这样一位贯通中西的新掌门人。
我和“朱莉亚”四重奏接触是在三十年前,那时我参加中国小提琴教师代表团访问朱莉亚音乐学院,结识了四重奏成员,后来我作为访美学者经常听他们排练和演出,每周我都会去听大提琴家阿达姆的重奏课,他曾邀请我在夏季音乐节当他的助教,没想到当我赶到音乐节时,他已去世两周,令我唏嘘不已。
听着“朱莉亚”四重奏的演出,回忆着上世纪80年代我在美国结识的音乐家,尤其是可歌可敬的老音乐家们,他们的音乐感动着我,他们的精神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我听过米尔斯坦79岁的独奏会,也听过约瑟夫·福克斯83岁在卡内基的独奏会,他们在舞台上精神抖擞,一丝不苟,但到了后台累得连说话也困难,毕竟是高龄,演奏中会出现脑子跟不上双手的现象,在这些老音乐家面前,谁还能挑剔他们“音不准”、“表现不佳”吗?
相比国外,中国音乐家在舞台上消失的年龄越来越早,经常听到三四十岁的演奏员嚷着“老了,该退了”,中国乐队普遍新老交接频率快,环境也缺少宽容,这恐怕也是中国很少会出现“朱莉亚”那样的把一生献给演奏的音乐家和能保持艺术常青的音乐团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