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冰樵研究团队的相关论文,近日在线发表于最新的2013年第一期国际神经科学领域权威期刊《神经学年报》(Annals of Neurology / 影响因子11.089)上。
目前,治疗急性脑中风唯一有效的方法,是在发病时3至6小时内使用药物“重组tPA”进行溶栓治疗。但许多患者使用“重组tPA”后,脑出血的风险明显增加,从而大大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
为此,赵冰樵率领他的研究团队开展了为期3年的研究工作,首次提出并证明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的破坏作用,以及“重组ADAMTS13”在溶栓过程中防止脑出血的关键作用。
赵冰樵研究团队的实验证实:“重组tPA”在溶栓治疗时会破坏血脑屏障,是诱发脑出血的“元凶”。研究人员通过向小鼠脑内分别注射药物“重组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和“重组tPA”,首次发现“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对血脑屏障的破坏作用与“重组tPA”类似。该结果提示,两者可能对血脑屏障都有破坏作用。
进一步研究发现, “ADAMTS13”作为专门裂解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的一种金属酶,可以调节血管通透性分子的表达,可以大大减少“重组tPA”对血脑屏障的破坏,最终有效抑制由它引起的脑出血。因此,在注射“重组tPA”和“重组ADAMTS13”后,能使更多中风患者(包括已错过最佳治疗时间窗——发病3-6小时的患者) 得到有效挽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