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平台
办好学校的核心是培育好教师。创建之初就来到学校的现任校长邵世开介绍说,2007年,学校51名专职教师平均年龄35.5岁,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很少。学校提出构建和优化“两个课堂”——不仅要重视学生成长的课堂,更要重视教师职业发展的课堂。“新建学校都有一个特点:教师团队有干劲,心特别齐。但是要让热情持续,学校就必须为教师搭建成长的平台,为教师职业发展提供良好条件。”邵世开说。
其实,每所学校都重视课堂的建设,而教师上课、备课、教学比赛、校验讨论等都是课堂的内容。邵世开发现,这些内容好比粒粒珍珠,要变成美丽的项链,还需要“一根绳”串联,才能形成体系。鞍山实验中学的这根“绳”就是校本研修——每学期一个教学主题贯穿教师校外培训、自主反思和教学实践,从态度、技能等模块,形成教师专业发展系统。
反复“磨课”
学校规定:每位教师每年至少公开教学一次、在教研活动中做一次中心发言;每学期要撰写一份案例并进行互评、承担一次备课组集体备课主讲、承担主讲单元一份命题试卷;做一次全校性的主题演讲等等。同时还通过考核、层次带教、评优等一系列举措为教师课堂的质量带来保障。
大学毕业就来到鞍山实验中学担任地理教师的彭洁,刚开始还不太适应这一机制。“新进教师都是‘师傅带徒弟’,谁敢随便提师傅的意见呀?”但后来,彭洁发现教师们“对事不对人”,针对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彼此提出诚恳意见,提出有价值的建议,“于是渐渐地大家都放开了”。一位有过教学经验的美术老师,刚到学校一周瘦了3公斤——书记、副校长、教导处、教研组的老师都来听公开课,首次评课“受到很大打击”。但经过教研组反复“磨课”,这位老师在一次面向全国中学校长和教师的公开课中获得好评,她也找到了自信。
师生双赢
一位英语老师琢磨着把“默背单词”的环节改成“默背句子”,这个细微改革,不仅提高了孩子们单词记忆量,还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学生的英语作文也因此写得更好了。老师的改变使学生获益,鞍山实验中学每年向学生发放问卷了解课堂满意度,超过90%的课堂获得了很高的评价。
教师教学技能的提升,同时成为职业发展发力点。任教十年,彭洁在全国性的课程教学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还踏上学校管理岗位成为教导处副主任,“学校给我们青年教师很多平台”,她说。目前,鞍山实验中学已有6名高级教师、2名区学科带头人、2名区骨干教师、2名市优青教师,还有一位教师成为杨浦区义务教育学校中唯一一名区拔尖人才,学校今年获评上海市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暨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学校。
本报记者 易蓉
【记者手记】
鞍山实验中学为教师的职业发展搭建了良好平台,教师们不仅得到教学技能的提升,更得到信心的提升和职业热情的爆发。学生的成长离不开教师,教师是学校的灵魂和核心。当教师不断学习和进步时,才能更好地为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指点迷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