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新年新气象。今天,人民日报推出第一块新闻评论版。版面每周五期,周一至周五刊出。人民日报评论部在“致读者”中说,创办这个版,是“为了更好地传递党心民意、建构理性思想、凝聚社会共识”。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于今天0点28分破例提前介绍该版,引发众多转发、赞许和热议。今天,特转载该版的头条文章,为“深化改革方法论”之一,是年初“深化改革认识论”的姊妹篇,敬请读者垂注。本报略有删节。
权威声音
新年的门槛刚刚迈入,改革的春风已经劲吹。
异地高考过渡方案,剑指教育公平老大难;改进作风八项规定,展示党风政风新形象;严惩腐败、取信于民的政治议题,进入了最热烈的讨论期。
这些消息,与近日“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的高层宣示,彼此呼应。自习近平广东考察,到去年最后一天政治局集体学习,在几十年不遇的寒冬,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改革的频繁重申,点燃全社会的激情。
当“要不要改”在认识层面的疑惑逐渐消散,“为谁改革”的追问再度强劲,“怎么改革”的考验随之而来,“改革什么”的选择迫在眉睫。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公平的社会……时代命题的转换,既标注着改革的行进方位,也表明执政者必须面对更严苛的审视、听取更广泛的声音,为改革积聚更加坚实的民意基础,寻找更为深厚的动力源泉。
“积极回应广大人民群众对深化改革开放的强烈呼声和殷切期待”,习近平的坚定表达,鲜明地阐述了这样的理念:改革只有一个指向,为人民而改革,这是改革的唯一价值;改革只有一个标准,尊重人民意愿,这是改革的唯一立场。惟其如此,每一步改革的推进,才有可能最大范围地凝聚共识;每一次改革的突破,才有可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力量。
何谓回应群众呼声?从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入手、从社会发展凸显最突出的矛盾入手,来决定哪些改革要小步走、稳步走,哪些改革要不停步、迈大步,哪些改革需稳中有进,哪些改革要惊险一跃。顺应民心,尊重民意,凝聚民智,方能干群一致、上下同心,突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可期,冲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可待,实现中国梦想的未来可望。
如何读懂人民期待?以前的改革,为的是解决温饱;今天的改革,更着眼全面发展,追求的是社会公正,关切的是民众尊严,铸就的是发展动力。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建立利益协调机制、公平保障机制、权力制衡机制、社会参与机制,才能让改革为社会活血化瘀,打通官民心结,成就和谐中国。不失时机,拿出勇气,才有能力突破“纠错困境”、走出“转型陷阱”,以“最大的红利”,抓住“最大的机遇”,释放“最大的潜力”。
回首30多年改革,来路明确,去路鲜明。还是那个结论,不改革死路一条。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中国今后几十年的发展,取决于今天的选择;我们这一代人的作为,决定着中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