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去北京领奖前,记者在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闵行分院一幢不起眼的灰白小楼里,再次见到这位线条硬朗、身材高大的外国人。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位金发碧眼的外国人比国人更了解中国人的自杀问题。就是他,很早关注到中国的自杀问题。2002年,他在《柳叶刀》杂志上发表了《中国自杀率:1995-1999》,用流行病学调查的数据证实了研究者们曾经的猜测:中国自杀率很高。不仅如此,他的数据也部分地提示了问题出在哪里。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吴飞曾在《自杀作为中国问题》一书中评价他那篇文章的效果:“一时之间,自杀问题成为继艾滋病问题之后,整个世界关注的又一个问题。”
如今,作为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危机干预研究室主任,费立鹏很“务实”,期盼获奖能有助于自己完成更多的“科研作业”:“我想在中国再进行一次摸底,看一下自杀人群的疾病特征和主要影响因素是否有变动”,“中国农村有许多人去城市打工,我想调查这些员工的身心健康问题,并研究如何做些心理问题的干预措施”……
因为, 在费立鹏的调查中,他发现中国所发生的自杀与其他国家有较大不同。“特别是近20年来,许多国家自杀率都在提高,如韩国提高了3倍,但中国的自杀率下降了一半,过去很少出现这样的状况。”他非常希望能够在中国再进行一次摸底,研究发生这种状况的原因。而在做当年的那份调查时,除了新疆、西藏一些地区外,费立鹏跑遍了中国的城市和农村,但是从现在来看,“太粗,数据不够细,一些如职业、经济条件,都没有纳入到调查条件中”,这也是他萌生再进行一次摸底调查的原因。
去年12月3日中午12时,上海开通了首条24小时自杀干预热线 (021-51619995),而费立鹏也在北京开通过心理干预热线。对于热线,他认为可以给予一些人解决心理问题的知识和力量,却很难做到确切诊断,“对于一些轻度病人或许有效,但对于一些中度或重度的病人来说,可能更需要的是诊断或者服药。” 因此,他内心有个渴望,在上海建立危机干预中心,可以真正给病人诊断,做相关的临床研究。
本报记者 马亚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