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颗粒物“跑长途”
该课题名为《中国大气污染物气溶胶的形成机制及其对城市空气质量的影响》,由复旦大学环境系教授庄国顺领衔。早在2000年,课题组就在上海等地监测细颗粒物PM2.5的来源及对环境的影响,是国内最早提出PM2.5的科研团体之一。当时,普通百姓甚至还从未听说过PM2.5。
这份研究报告指出,细颗粒物(学术称之为气溶胶)的长途传输是我国城市大气污染和灰霾形成的重要来源。细颗粒物中,有机气溶胶、硫酸盐、铵盐、硝酸盐和元素碳等物质是城市能见度降低的直接影响因子。而机动车排放是有机气溶胶、硝酸盐和元素碳的主要来源。因此,控制机动车的增长已成为中国大中城市控制PM2.5、进而改善空气质量的当务之急。研究同时发现,沙尘在其长途传输过程中,与人为污染物的混合并相互作用,会产生更严重的污染。
人为排放“添油加醋”
庄国顺在解读这份报告时说,由沙尘产生的城市细颗粒物原本是一种自然现象,但近年来,伴随着工业排放和汽车尾气排放的大幅增加,由沙尘产生的细颗粒物和人为产生的细颗粒物在城市上空汇合、化学反应,由此产生大量有毒物质,这些有毒的细颗粒物,无孔不入,已经对我国的城市空气质量并对民众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庄国顺介绍,中国的城市群已经成为全球最严重的空气污染地区之一。他举例,在国内人们平时坐飞机往下看会发现,有时几乎每座城市都被一团雾霾笼罩。目前,国内有四大灰霾区,分别位于华北平原、长三角、珠三角及四川盆地。如果按照PM2.5的标准,国内近90%的城市空气质量处于三级以下。
治理环境摆脱“雾都”
近来,有一种说法“在上海感觉空气质量要比北方好很多”,对此,庄国顺表示,事实上,中东部多数大中城市都处于“雾都”状态,形势不容乐观。课题组从2003年至2006年共8个季节,在上海两个典型监测点采集气溶胶样品462个样品,分析结果表明,上海全年绝大多数日子的细颗粒物PM2.5浓度都超过了国际卫生组织规定的标准。上海颗粒物中的硝酸盐对硫酸盐的比值极高,说明了上海机动车尾气是造成大气中细颗粒物污染的主要原因。同时,上海的大气污染除了受到本地污染源排放的影响,还受到外来源,包括外地生物物质燃烧和亚洲沙尘暴长途传输的影响。
庄国顺向记者表示,空气污染问题并非不可治,以伦敦为例,上世纪是著名的“雾都”,但几十年过去了,伦敦已不再是“雾都”,说明环境治理大有可为,关键是城市的管理者要改变以往的发展观念,城市生活的人们也要克制欲望,人人都为环保献一份力,我们生活的天空才能变得更蓝。
本报记者 张炯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