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通知,上海市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吴淞边检站立即启动处突预案,成立专案组。怎么查?除了知道3名偷渡人员为福建籍外,其他一无所知。调查的方向,首先是要查清3人的身份和去向。
专案组对吴淞地区所有旅馆、酒吧、浴场等营业场所展开排查。最终,在一家旅馆内发现了早上刚刚入住的3名福建籍人员(2男1女)。经过信息比对,专案组发现,福建人刘某曾于2007年6月在南方某港口乘船偷渡至日本,2008年在日本工厂打工时被日本警方查获,于当年11月26日被遣返回国。同时,刘与吴淞边检站2007年5月查获的一起企图偷越国境案的嫌疑人为兄弟关系。
目标清楚了!专案组立即对3名可疑人员布控。
嫌疑人穿上码头工作人员制服
当晚,3名嫌疑人突然身着码头作业工人的制服外出。专案组人员悄悄跟踪,发现他们直接前往吴淞码头,并在潜入后躲藏在码头散货钢板中。但令人奇怪的是,3人并没有进一步行动,而是潜伏一夜后返回旅馆。
专案组再次分析案情:为防止打草惊蛇,需放长线钓大鱼。对3名嫌疑人全天候监控,力求将偷渡人员一网打尽。
没想到的是,这一等,竟然等了近半个月。
其间,3名嫌疑人多次外出,除一次进入港区踩点外,其他时间都在吴淞地区各种场所反复出入。最不可思议的是,他们还多次前往浦东三岔港。这使专案组人员百思不得其解:这3人是否真是偷渡客,莫非信息有误?还是他们已察觉到有边检民警监视?
专案组严密分析发现,按照3名嫌疑人的行动规律,他们均是在船舶出入境时段外出,目的应是查看船舶动态。而前往浦东三岔港期间,他们也只是坐在码头上观望,应是隔岸观察码头情况。最终,专案组得出结论,3人一定是想通过吴淞码头实施偷渡。
4月24日,天上下起小雨。傍晚5时许,3名嫌疑人又身着工人制服外出,第3次潜入码头。专案组组织警力对码头全面封锁,随后就是漫长的等待。3名嫌疑人先是躲藏在钢板堆放处,然后又从藏身处翻墙进入集装箱码头。
夜里,他们先后3次试图接近停靠在码头的外籍船舶“河永”轮,但均因有人员走动而放弃。4月25日凌晨5时17分,当船舶作业结束,码头人员稀少时,3人迅速登轮并躲藏到该轮第四、第五舱集装箱夹缝处。
“收网!”吴淞边检站负责人一声令下,专案组人员迅速出击,将刚刚藏好的3名偷渡嫌疑人抓获。他们怎么也没想到,登轮不到5分钟,边检民警就站在了面前。
审理中,偷渡嫌疑人黄某称他们是来上海打工的,跑到船上只为躲雨睡觉。但在吴淞边检民警出示的大量证据面前,他们终于承认了想偷渡去日本的事实。
原来,3人中刘和黄是夫妻,另一嫌疑人系女方弟弟。他们通过互联网得知上海港有船舶开往日本,就设计了这个偷渡方案。
夜色中外轮上偷偷走下两个人
上面讲到的3名偷渡嫌疑人,到被抓住时都不知道,自己怎么会撞进了吴淞边检的“法网”。这是因为,吴淞边检不是被动“织网”,守株待兔,而是积极探索创新口岸管理模式,不断增强口岸防控能力,提升口岸管控效能,主动“张网”。
作为繁忙的国际贸易港,每年有数以百计的轮船进出吴淞码头。一些船员贪图钱财,会带外籍人员随船非法入境,并且手段狡猾,谋划精心。吴淞边检站的“法网”需要特别的嗅觉。
2011年12月4日深夜11时,某外籍货轮由韩国入境靠泊军工路码头。第二天零时过后,吴淞边检站监控民警小周看到有两名男子从船上下来——此时该轮的入境边防检查手续尚未办妥,不应该有人员上下外轮。两名男子的可疑行踪,引起了小周的怀疑,他随即通知在附近的执勤民警小王前去检查这两个人的证件。
小王发现,其中一人为该轮船员金某,另一人所持证件与本人相貌明显不符。此时金某神色紧张,对小王提出,只要放他们两人走,就给一万元的报酬。小王顿时明白:这两名男子有重大违法犯罪嫌疑,他坚定地拒绝了金某的行贿举动,随即将两人控制住。经突击审讯,金某承认了他引带韩国籍男子偷渡入境的事实,同时供出该轮另一名船员吴某也参与组织实施了这次的偷渡活动。
原来,偷渡入境的男子孙某,在韩国经营一家婚庆公司,因经营不善,他萌生了偷渡来中国的想法。孙某经人介绍认识了吴某,并承诺向吴某支付人民币12万的费用,要求帮助其偷渡到中国。之后,吴某拉拢同船的金某共同操作此事,并支付了金某一万元人民币的报酬。
2011年11月底,吴某带孙某在韩国上船。航行期间,由金某负责每日为孙某送饭,直至该轮靠泊上海军工路码头。后来,孙某被遣返回国,吴某和金某则分别被上海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和8个月的有期徒刑。 本报记者 江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