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8:阅读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02月04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前海西街郭沫若故居 难以捉摸的深宅(上)
李响
■ 前:郭沫若;后:1.故居会客厅 2.二进院门 3.郭沫若书房 4.银杏树下的郭沫若塑像 5.卧室
  ◆  李响

  郭沫若已逝世三十四年,他晚年的内心世界仍然如这座寂寥的高墙深宅一样,迷宫般重重叠叠,房间都落着锁,充满疑问。

  2012年11月,是郭沫若诞辰120周年,前海西街十八号的郭沫若故居整修一新,重新开放参观。即使没有住过郭沫若,这座占地七千平米的二进四合院,也是北京非常值得游览的经典园林建筑。它东临什刹海,北望恭王府,南依北海公园。最美是深秋,银杏金叶萧萧而下,铺满整个草坪,映衬朱门绿棱,雕梁画栋,构成一幅色彩浓烈、景深开阔的油画。 

  此园前身是和珅私邸的前院,和珅倒台后整座私邸废弃。同治年间,和宅被赐给恭亲王奕訢,前院成了王府马厩和草料场。民国初年,恭亲王后人溥伟将王府主体卖给辅仁大学,即今天开放参观的著名景点恭王府。作为马厩的这块园子,卖给达仁堂副经理乐肇基。乐肇基乃同仁堂乐氏中医世家传人,他的叔父乐达仁自立门户开办了达仁堂。现在院中正房、厢房、后罩房等主体建筑皆为乐肇基购园后修建。新中国成立后,乐家将宅邸捐给政府,先是供蒙古驻华大使馆使用,后迎来从上海迁居北京的宋庆龄。因周恩来亲自为宋庆龄选定的后海王府花园尚需整饬才能入住,她暂住于此,1963年迁入新居。根据有关部门安排,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郭沫若及其全家,搬进身世辉煌而坎坷的前海西街十八号院。 

  侯门似海不是家

  不同于老舍、茅盾、田汉等文人故居的朴素小巧,一进郭氏故居,就能体会到庭院深深的豪门气派。郭沫若的传记作者桑逢康这样写道:“四周筑有高大的围墙,朱门由警卫把守着。假若居住在其中的郭沫若不是诗人,我们只能如实地把它看作是一座官邸而不是诗神缪斯的殿堂,更不用说杜甫的为秋风所破的茅草屋了。” 

  广亮大门朝东开,前院有两座土丘,遍植松柏,丘下广阔的草坪上耸立几棵银杏古树。银杏是郭沫若最喜欢的树,他认为这是“中国人文的有生命的纪念塔”。树下散落着一对石狮,两只明清古钟,都是郭沫若生前的收藏。

  向里走,穿过朝南开的垂花门,进入前庭。正房面阔五间,全部封锁,只能从窗户向里张望家具陈设。中间三间为客厅,宽敞明亮,至少能同时容纳二十多人聚会。沙发摆成马蹄形。窗下有架钢琴,钢琴前的单人沙发是郭沫若待客时习惯坐的位置。郭沫若在文艺界、史学界交游甚广,但在亲友的回忆中,这间客厅并不像想像中那样热闹。因为郭沫若的国家领导人身份,一般人登门拜访他并不是随意的事。六十年代初,田汉给母亲作寿,邀请翦伯赞、吴晗、郭沫若等几个好朋友到家里吃饭。郭沫若去晚了,进门给田母赔礼,并向在座几位说,好久没聚会了。翦伯赞说,你那儿侯门深似海啊。虽是玩笑话,却也道出郭沫若与故友之间的隔阂。 

  1963年11月,郭沫若一家从西四大院胡同五号,搬进气势恢宏的前海花园,外人看来风光无限,实则危机四伏。就在这一年夏天,郭沫若最钟爱的儿子郭世英中断在北大哲学系的学业,下放到河南西华农场。起因是他与几名“反动学生”结诗社,讨论文学甚至政治问题。碍于其父声望,郭世英被当作人民内部矛盾处理,以自愿名义下放。诗社中另一名同学张鹤慈则被判劳动教养两年,实际劳教到1973年才算期满。张的祖父是原燕京大学教授张东荪,1952年已被当作美国间谍开除政府职务。“高知子女问题”一时成为议论焦点。在一个株连之风暗涌、政治运动频繁的时代,谁也不敢预料,现在拥有的一切会不会被突然剥夺。搬家的那天,于立群站在新家大门口,把几个孩子拦在前院行道上说:“这不是我们的家,这是工作需要,随时都可以搬出去。” 

  1965年春节,在农场劳动的郭世英第一次获得探亲假回家。他用自己劳动所得的工资,给父亲买了几瓶上好枣花蜂蜜,给母亲买了两块府绸布料。才呆了十天他就要回农场,于立群送他出家门,郭世英说了一句:“妈妈,咱们家根本住不了这么多房子,还是搬到个小点儿的院子去吧!” 

  郭沫若也几次说过想搬家,身边工作人员都不明白是为什么。周恩来去世后,郭沫若和秘书王廷芳聊起往事,说总理对他说过,他住的地方太大,影响不大好。但以郭沫若的身份,住在哪里都由专门部门分配调拨,搬家不是你想搬就能搬。 

  红色中国第一文人家庭

  今天漫步于园中,无处不让人感到,这个家庭在动荡时代也保持着难得的富足和温馨。郭沫若喜爱花草,培植了连翘、牡丹、月季等,至今四季交替开放,即使现在隆冬时节,数棵高大海棠挂着繁星一样的果实,也使庭院不至沉闷。郭宅最著名的植物是前院草坪上的一株银杏,在其他几棵古银杏树中,它显得相对矮小。1954年4月,于立群神经官能症加重,赴长沙湘雅医院治病。为祝愿夫人早日康复,如银杏一样坚韧,郭沫若从西山大觉寺带回树苗亲手种下,1963年搬家时移植至此。它被昵称为“妈妈树”。 

  客厅东边两间房是郭沫若的书房和卧室。穿过卧室东边的游廊,来到后院。最北一排幽静敞亮的后罩房,是于立群的写字间,家人称为“妈妈屋”。于立群擅长写大字,巨型毛笔蘸墨后有十几斤重,她也能挥洒自如。老舍夫人胡絜青回忆,有一次来郭家,正好撞见于立群在写字,把她“吓得目瞪口呆”:每个字足有一张老式的八仙桌那么大,一个字占一整张纸。于立群说她要写一套毛主席诗词。半个月后大功告成,足足装了两大木箱才运走,送给了毛泽东。 

  郭沫若书法飘逸洒脱,与于立群擅长的颜体和隶书风格形成对比。郭沫若说,她写的字严肃,对人有着一种规范的作用,能使一个人的生活也严肃起来。于立群是郭沫若第三任夫人,比郭小二十四岁,两人从1938年开始在一起,育有四男二女。“妈妈屋”和“妈妈树”,都说明于立群在家中受到丈夫和儿女充分的爱戴。风流多情的郭沫若,生活的确“严肃起来”。

  郭世英在北大的同窗好友周国平,把郭家称作“红色中国第一文人家庭”。在他的回忆中,那个精致的二进四合院,“笼罩着一种高贵优雅的生活情调”。

  被钦点保护的宅邸

  郭世英是郭沫若众多子女中最充分继承父亲才情的,也是最反叛的。周末回家吃饭时,面对满桌菜肴,他会发出挑衅的感叹,表现对“特权”的不满:“唉,要是把这些菜带回学校里慢慢吃,该多好。”听到这样的话,于立群苦口婆心劝说,郭沫若则沉默不语。有一次,郭世英邀朋友牟敦白到家里玩,在门口巧遇郭沫若。郭世英知道牟敦白极其热爱郭沫若五四时期的新诗,他指着自己父亲的背影说:“这就是你崇拜的大偶像,装饰这个社会最大的文化屏风。”

  也许这只是儿子针对父亲的无心叛逆之语,但近年来,许多历史研究者和历史爱好者,对晚年郭沫若发出了类似的反思式评价。从五十年代末直至去世,郭沫若写的大量宣传时事、歌颂领袖的诗词,在艺术价值上难与青年时代作品比肩,有些几乎令人费解。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评论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法治新闻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中国新闻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文娱新闻
   第A15版:文娱新闻
   第A16版:长三角/专版
   第A17版:长三角/专版
   第A18版:体育新闻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社会与法
   第A22版:社会与法/特别关注
   第A23版:社会与法/时事热议
   第A24版:社会与法/海上拍案
   第B01版:康健园
   第B02版:康健园/医苑
   第B03版:康健园/保健
   第B04版:康健园/康复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前海西街郭沫若故居 难以捉摸的深宅(上)
广告
新民晚报阅读B08前海西街郭沫若故居 难以捉摸的深宅(上) 2013-02-04 2 2013年02月04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