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的网民,也真是细心——连霍高速昌义大桥垮塌,死10人,坠数车,当地的大报,第一时间发了报道。就是这篇报道,网民拿来一数,说全文1303个字,涉及事故本身只有寥寥169个字,占13%,那么其余的7段在讲什么呢?
剩下的1134字,全系表扬政府如何辛苦工作,光点18个领导的名,就用了600个字,而无一字提到伤亡人员的名字以及他们已经到现场的家属的悲痛……
这大概就是“反面文章正面做”的“辩证法”了,秉持这个“辩证法”的,并非三门峡市一家。就在不久前的光山事件中,凶犯持刀砍伤了一大批小学生,然而记者到“有关部门”特设的宣传机构去了解真相,却被答曰“正忙,没空”。忙什么呢?一忙搜集领导“高度重视,层层批示”的关心,二忙赶写当地有人主动用摩托车送受伤孩子回家的动人事迹——“这要抓紧宣传,这才是好事新风呢”!
这种祸殃中的“领导重视”,这种灾难里的“好事新风”,其实也并非自今日起——20多年前的大兴安岭特大火灾,烧掉了百万平方公里的森林,却只有一家《中国青年报》称之为“血的教训”,揪住官僚主义的渎职罪不放。多数的媒体,发自第一现场的亲历记,多是高歌救火的英雄、领导的亲临以及百姓的“感激”。一场七分人祸的惊天大灾,居然成了一曲“高耸入云的凯歌”,拿来“弘扬新风”。
这是中国新闻史上的一个“典范”,也是一种“定势”、一个模板。今天的三门峡、光山之类,不过是依样葫芦而已。
据说中国人是最讲“辩证法”的,一是说要看“本质”,什么是“本质”呢?大桥垮塌,只是“表相”,“领导重视”,才是“本质”;校园无防卫、凶犯随意进,只是“表相”,几个开来摩托车的好心人,才是“生活的本质”,才说明那个地方的“主流”。
二是说要讲“转化”,坏事可以变好事,坏事必然变好事,所以还要借灾难来“树形象”,借死伤来表“亲民”,叫做把丧事当成喜事办。
这真是“辩证法”么?这只是某些官场的“哲学”而已,奇怪的是这种“哲学”,竟然会病入膏肓,屡见而不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