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不乏名家名作
《杨树浦文艺》分为“文学先锋”和“杨浦人文”两大板块。“文学先锋”下设“本期主打”“致敬”“小说部落”“散文空间”“诗歌沙龙”等栏目,“杨浦人文”则设“杨浦寻踪”“杨浦映象”“杨浦资讯”等三个栏目。杂志负责人告诉记者,杂志初创时,便定下办刊方针:“立足杨浦面向全国”,所以在板块设计上既突出杨浦的地域文化特色、文化优势,又不封闭,强调开放意识,“因为文学是不分区域的,大家都是靠作品说话”。杨浦是上海非常有特色的区,发掘它的文化内涵,上海文化人责无旁贷,杂志力图从文学和情感记忆的角度将杨浦最有文化特色的东西介绍给大家。
另一方面,并不因为是杨浦区作协主办就限于刊登作协会员的作品,知名评论家、作家都是他们的邀稿对象。2012年,杂志还推出了“致敬”这样一个刊登译文的栏目,强调一种世界的眼光,有这样开放的视界和长远的眼光才有大气的文学。最新一期的“本期主打”,以莫言在瑞典领取诺贝尔文学奖时所作演讲为主题,收入了莫言的演讲《讲故事的人》、陈思和的《莫言创作成就及其获奖的意义》和《在讲故事背后———〈讲故事的人〉读解》、谢有顺的《莫言的国》和曹元勇的《讲故事的人走进诺贝尔奖殿堂》。在其他栏目中亦不乏张新颖、李伟长、管新生等上海知名作家、评论家的作品。
文学需要纯粹环境
刊物目前每期印行2000多册,读者除杨浦作协会员以外,还有杨浦文化界和相关部门人员、上海市重要作家、国内部份作家评论家,与省市作家协会也有交流。这些读者对《杨树浦文艺》评价颇高,认为无论是选题设计还是文章质量,都不逊于公开刊物,而且有自己的特色。而事实上,很多文学刊物的发行量也不过几千册。
文学刊物普遍不景气,为何杨浦区作家协会还要花力气再办一本文学刊物,并且仅作交流,毫无经济利益可言?杂志负责人告诉记者,杂志的创办是与杨浦区作家协会的成立联系在一起的,当初作家协会成立时陈思和提出要办一份内刊,因为对于一个作家协会而言,最重要就是要出人出作品,而刊物是联系作家,推出作品,繁荣创作的重要平台。“毕竟是内刊,没有市场的压力,而且文学也需要一个相对纯粹的环境,很有幸这些想法得到了主管部门杨浦区总工会的支持,刊物就这么办起来了。”杂志负责人说。在当今,文学似乎百无一用,这样更好,就是不要成为功利的东西,而成为人们精神交流情感抒发的渠道,这本刊物愿意为此而尽一份自己的力量,促进文学创作的繁荣。
民间文学活动热闹
据记者了解,除了杨浦区,上海很多区县,都有文学活动团队。记者日前参加了黄浦区工人文化宫业余书评组组织的著名作家格非《春尽江南》读书会,格非本人也到场。这场读书会让格非感叹,第一次听到了真正深入的读者意见,而记者也大开眼界。书评组将成员们所写的关于《春尽江南》的评论文章集结成册,赠送给格非。这本《格非小说<春尽江南>评论稿》并非正式出版物,只是简单打印本,装帧很朴素,里面收录了26篇评论文章,全部由书评组成员所写。据记者了解,这一书评组已成立三十多年,近年来活动愈发专业,莫言等大牌作家都曾应邀前来参加书评组的活动。
黄浦区的明复图书馆举行的“悦读悦生活”读书系列活动红红火火,去年底还评出了“读书达人、听书达人、借阅达人”,并举行颁奖会。“悦读悦生活”活动自启动以来,除了开展“读书达人、听书达人、借阅达人”的评选外,还推出“品味石库门”文化系列活动、青少年阅读推广和人文教育活动及举办各类知识讲座和数字导航培训。此外,各种民间读书会,小型图书馆、咖啡馆、小书店,都是文学爱好者们的聚集地,这些读书会大多不以盈利为目的,给上海这座城市增添了更多的文化气息。 本报记者 夏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