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曾经是一个十分亲水、十分诗意的民族。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中国三千年诗歌传统,无处不泛动着粼粼波光。我们最伟大的画作《清明上河图》、最伟大的书法《兰亭集序》,都与水有关。直到上世纪50年代,我们依然可以创作出“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这样美丽的歌曲。水曾经滋养了中国人的心灵,水也是每个人关于家乡最亲切的风景。
而现在,可能我们不再需要摇着小船去外婆家,也不必到水岸边浣纱洗衣,我们也没有时间倚栏观水作“逝者如斯夫”的人生感叹,所以我们截水筑路,填河为地,我们向水中投入垃圾和工业污水,替代莲花灯和酒杯。
荒唐的是,我们一边污染大江大河在所不惜,一边却为住宅旁有一条混浊的小河而洋洋得意。笔者家附近有几个小区的名字非常诗意——“××湾流域”“××河畔”,其实依傍的是一条细细的、成天漂着垃圾和绿藻的小河浜。当然在房产商的广告上,臭河浜呈现的永远是“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的消魂景象。
所以近十年各地的景点,有点干净的水的,纷纷被描写成“世外桃源”“人间天堂”。十年前我将就算一个文艺青年,一个人背着照相机来到“中国最美丽的乡村”婺源。看虹桥,逛古宅,品小鲜,感慨万千。夕阳西下时拐进一个村子,惊见河道里漂满了各种白色和黑色的垃圾,绵延几十米。那一刻的我,在那个横眉冷看的村妇眼里,一定是个“二×”青年。从此,任何关于“纯净”“诗意”“最美”的宣传,我都疑窦丛生,旅游不再是让人憧憬的召唤。
近些年来,我的狐疑得到越来越多新的佐证。素以人杰地灵称名的浙江,年头连出两起市民悬赏请环保局长游“臭水河”的新闻。看着古城瑞安污秽不堪的照片,怎能相信陆游过此地时曾写下“俯仰两青空,舟行明镜中”的诗句!
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不乐水,糟蹋水,背弃诗意传统,我们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