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浮宫最近怕是要高唱“我的眼泪在飞”了:
继月初德拉克罗瓦最著名的《自由引导人民》惨遭涂鸦之后,又传出了每每能够聚集最多游客的“镇馆之宝”《蒙娜丽莎》还有个散失在民间的“双胞胎姐妹”——与之风景、动作、神态一般无二,只是更为年轻貌美。《艾尔沃斯·蒙娜丽莎》经由瑞士、意大利等多家艺术机构鉴定为同样出自达·芬奇之手,且创作时间远早于《蒙娜丽莎》,疑似为画家在此前为这位富商夫人所绘制的年轻版画像,岁月倒流,焕然如新。
我们都知道,对公认常识的传奇性颠覆,是传播案例中最博眼球、最极速蔓延的代表。这一回,关于“年轻版蒙娜丽莎”的消息,飞越了国界,登上微博热门话题,数日高烧不退。一时间,网友戏谑之为“PS(修图)与真人对照组”,“淘宝与实物对照组”。艺术领域从业者更是以天下为己任,匆匆忙忙地投身于论证,从鉴定该画为真迹的艺术机构的权威性,到卢浮宫的藏品脉络,再历数《蒙娜丽莎》数百年来的“山寨版”、“复刻品”、“超A货”……一个个大有要跨界成为历史学、材料学、几何学乃至人体工学专家的态势。
而事实上,且不论此鉴定与彼鉴定里,究竟何者可以一锤定音,达·芬奇有一幅卢浮宫版《蒙娜丽莎》,足以抢占美术史教材上的重要一页。而艺术天才、文艺复兴三杰的名头,也已经被早早地安在了他的头上,添一分不算肥,减一分就嫌瘦。
不过,在部分艺术家的心里,还是捍卫着原版的“女神”,旧的不许去,新的不许来。他们就像我们都默诵《洛丽塔》开头一样忘不了《蒙娜丽莎》:“洛丽塔,我的生命之光,欲望之火……洛—丽—塔;舌尖得由上腭向下移动三次,到第三次再轻轻贴在牙齿上:洛—丽—塔。”闭着眼就能想起,“女神”就是长成这个样。
不过,一看周围:家里可以挂着蒙娜丽莎布料桌垫,情书里可以写着蒙娜丽莎般的小芳,林志炫可以唱着蒙娜丽莎的眼泪,甚至护肤品广告都可以掺上一脚,提倡着蒙娜丽莎式保养。如果嫌她笑得呆板,也可以加上一撇胡子或者一副黑框……
这就是流行文化。同一个时代可被百鸟朝凤,也会被万箭穿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