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遭受许多批评时,下级往往只记住开头的一些,其余就不听了,因为他们忙于思索论据来反驳开头的批评。”这是“波特定理”,他从心理学角度告诉人们:总盯着下属的失误,将会导致下属的恐慌和狡辩,这其实是一个领导者的最大失误。
英国行为科学家L.W.波特的论断,从心理学的角度发现了一个常见的心理现象:某些师长或领导不善于去鼓励自己的下属,激活他们内在的潜质,而往往盯住下属的失误甚至抓下属的“辫子”,给他们造成很大的思想压力和精神打击,其结果势必造成自己管理工作上的重重困难。
下属发生一些过失或犯错,每每上司批评下属的时候,恰如“波特定理”所言——“下级往往只记住开头的一些,其余就不听了,因为他们忙于思索论据来反驳开头的批评。”这一现象,其实是一种很多见的自然反应,就像足底反射一样,足底划针踝就跷,一挨批评,下属就难受,并会找些为自己挣脱的借口和托词。
会议上领导的批评往往刚出口,会场就紧张,仿佛听得见无数颗心都在剧烈地跳动,会下的那些被触及痛处软肋的人甚至连领导下面说什么也不知道了,自卑感激活了脆弱的自尊心,使他们忙于思索为自己行为护短和辩解的用语,以挽回面子。
这种现象,在家庭中、学校里也随时可见,遭到批评所表现出来的抗拒和反应是自然的。一方面,我们要奉劝那些听不进逆耳忠言的人,不要老虎屁股摸不得,甚至龇牙咧嘴回头咬你一口。你一说他不好,他就跟你急,甚至跟你斗嘴。只不过在会议上威慑于领导的权威和会场的众目睽睽,不敢发作罢了。面对各种批评,他们顶多只记住开头的几句,再也听不进下面说了什么。另一方面,我们也要警示领导者,态度不宜过于火爆。
如果你是企业的领导、学校的教师或者孩子的家长,不妨好好深思一番“波特定理”,在你对你的下属、学生、孩子进行批评时最好改变一下方法。你要悟出“波特定理”的启示,理解挨批评者的难堪和苦处。也可以先不批评,先说道理或者拿出行动来示范,以启迪对方,尽可能让对方去自己领悟错在哪里。如果谈话,也可以在谈话的末尾再指出对方的错误所在,先把话说完,进行一次平等的沟通。这样做,也许当你最后指出对方的缺点和错误,对方就会乐于接受。这是一种心理艺术。
对待下属切忌怒斥和大声责骂,要知道,无语的启示和间接的引导,其效果往往超过了大声的怒斥和翻脸的责骂。纪律必须严明,而态度需要文明、温和,好的规章、法纪如果没有好的态度来匹配,也会显得很糟糕,令人难以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