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6:教育周刊/校园内外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03月06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兴趣“小果实”,愿君多釆撷
朱丽春
朱老师讲习作
  现在的孩子在课余参加各种才艺学习、兴趣活动是很普通的事,几乎人人有一两项常年进修的艺体项目。孩子们的双休日“赶场子”,并非只是补习文化课。各种各样的艺体门类,琴棋书画、歌唱吟咏、舞蹈武术,游泳球类,只要办得有质量,都会受到家长和学生的热捧,大家趋之若鹜。特别是小学生,相比之下,少了升学压力,参加的比例相当高。 

  在早教场所,也常会见到年轻的父母带着孩子,在“发现”孩子的兴趣,看看孩子的兴趣爱好偏向何处,准备有针对性地早期培养,很有中国家庭传统文化中“抓周”的感觉,只是更加地扩充化、社会化了。并不是一言概之的:幼儿园孩子就开始补课。连我家九旬老母,看见这种教育新景,也会不无羡慕地说:现在的小囡,不是瞎白相的。 

  人的兴趣爱好呈现出不可思议的多样性。若在少儿时期就早早地有一个或几个爱好伴身,在成长过程中,为获得相关知识和能力去多多地付出和追求,这一辈子会增加无数的生活乐趣。而其中的某些兴趣在今后的某个契机中,成为终生相伴的专业,甚至创造出骄人的成就,那更是人生之幸,社会之幸。 

  作为一个语文老师,非常喜欢看到孩子们,将自己课余兴趣学习的内容写在纸上,读在口上。把身手上学到的技艺和内心的感受,用文字展示出来,若能写成系列,更有十分价值。但是我知道,这种记录相比学习的人次真是微乎其微。曾经对三年级写作班小学生作过一次小统计:课余参加艺体学习的人数:百分之百;曾经把艺体生活主动写在作文中的人数:0。后来知道,这种情况很普遍的,因为课余、课内学习完全不通气,语文老师想不到去挖掘课余进修这一块,艺体老师更不会去关注学生在母校的作文是否写得出。所谓“敲锣卖糖,各管一行”,造成“荒芜”现象。可惜得很呀! 

  只需及时提醒一下 

  在有些以艺术教育作为特色的学校中,情况就要好得多了。学生每天的学习内容,分成两大块。一块与普通学校的学习内容一样,另一块则人人参与至少一项艺术活动。对这两大块活动,学校整体统筹安排,保证时间、空间、师资各方面的需求。语文老师、班主任老师自然融合其中。常常在有意无意之中,就让艺术学习中的经历留在了文字里,既强调了学校的艺术特色,又丰富了学生写作的内容。 

  一位老师随手从案头拿出几本练习本,让笔者看到了孩子们的兴趣学习情况。 

  张雯岚是学钢琴的女孩,她留下了不少关于弹钢琴的文字,留下了她对钢琴酷爱的情意。 

  “每晚,我家的客厅中都会传出悠扬的钢琴声。这是我一天最快乐的时光。” 

  “已经九点半了。我赶快来到钢琴前,快速打开琴盖,放上谱子,争分夺秒地弹奏起来。” 

  “世界上再也没有比钢琴更好的乐器了,最美妙的声音就是它发出来的。” 

  “弹着弹着,我忘记了自己,忘记了烦恼……” 

  “妈妈不由分说地拽着我进房睡觉。我知道,我必须和我最爱的钢琴说再见了。” 

  当笔者在浏览雯岚小朋友这些文句的时候,有一句古话也仿佛在钢琴的伴奏声中响起:子非鱼,焉知鱼之乐。可如今,我从这条小鱼的笔下感受到了她的快乐。感谢习作! 

  陆毅小朋友从小学围棋,围棋丰富他的生活。从他的文字中,我们看到围棋参赛现场的热闹,遥遥领先者的骄傲,比赛输棋后的红脸、懊恼。特别是总结教训时的思考:“输棋并不一定就是坏事,也许很多事情往往不是我们所想的那么糟。它让我更了解自己的弱点,同时也更知道想取得胜利就要付出更多艰辛。”他的文字让我们知道艺体学习对孩子成长作用强大。

  李子瑞同学是学书法的。他说:“书法,看似奇妙、深奥,难以得法。却给我带来了轻松的心情与优雅的书巻气。”他说自己在成堆的考试中心神不定、头脑混乱时,“来到笔墨世界。一进教室,一股浓浓的墨香侵入鼻腔,人顿时清醒了许多。又一看,书友们个个挥毫写字,颜正卿的敦厚扎实,褚遂良的端正有形,王福庵的朴素庄严?……让我安下神来,心中乱麻顿时消去了大半。”在这位十岁出头的书艺爱好者面前,我至少现在不敢伸手去抚摸他的头。 

  刘奕华和孔佩懿小朋友都参加美术培训。但她俩留下的关于画画的文字大相异趣,读她俩的文字,感觉一个像清高自持的爱淡彩水墨的小公主:“我不是一个什么都会的天才女孩,也不是对任何事物都怀有好奇心,但我有想象力,有动手能力,我的爱好:画画。”让人领略到她清醒中的小霸气。 

  而另一个像童话中的拇指姑娘:“我经常坐在窗前,把我看到的都画下来。看着窗外的大树、小鸟、房屋,我认真地作画,我的画中让大树开花,结满果子;让小鸟成双成群,欢乐游戏;我会用绿色为主色点缀房子。”读这样的文字,你会屏息静气,恐惊天上人。 

  有很多各种才艺活动后的记录文字,难以一一介绍。读这些文字,会不由自主地咂味。请教他们的老师,如何指导?老师说,没有特别指导,只是经常提醒大家:你们的艺术学习,是你们珍贵的生活体验,要记得把它们写下来。并且一有机会就组织交流,孩子们会看样学样的。 

  争取其他老师的支持 

  希望有更多的语文老师注意到这一块,让学生不时地在艺体园地中采撷现成的果实。也希望艺体专业的老师们,能对学生有一些提醒。譬如常常对他们说,今天这个情形,真值得用文字记录下来。有机会,写一写。 

  为此,我心里物色到了一个人,我想让他试试看。 

  陶春是一个协会的书法家。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因为他在字模一厂当技术员的父亲,与人民书法家仼政先生合作搞楷书字模,而有机会拜仼老为师学书。每周到邮电局大楼,仼老办公室写字,从七十年代中期,十一二岁起,一直学到九十年代,学了差不多二十年,打下了扎实的书艺基础。 

  居住条件改善之后,他有了一间较为宽敞的书房,而且不似现代读书人的书房,的确是写字人的书房。桌上是笔墨纸砚、碑帖石印,四壁是横匾立轴,有先师墨宝,书友留赠,自书展示。让进屋之人对汉字书法起敬爱之心。 

  书房的一面是硕大的玻璃窗,窗外花木抚疏。十几米外有一个花坛,长着一棵大银杏,银杏树姿态壮美、枝叶繁茂。在树下看得见书房,在书房抬头见树,陶春将书房命名为“杏风书屋”。 

  陶春是一个用功的人,每天在灯下读写到深夜,近年来成果颇丰。这样的景象,成了小区中的文化现象。在小区里行走的人十分羡慕,纷纷靠拢过来。先是同龄人,求教切磋,后来就携子弟登门拜师。陶春的学生,从学龄前到大学生,还有在职的。多年来络绎不绝。书房内春华秋实,书意盎然。 

  陶春是个谦和亲切的人,笔者与他有了以下的对话: 

  “您的学生的作品有展示的机会吗?” 

  “有啊!小到当场展示,大到书法展览会。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多一点正面经历。” 

  “您的学生在您这儿学习的经历,写进过他们的作文本吗?” 

  “喔唷!这个倒不太清楚。大概也会有的吧?” 

  “您能不能让每个学员备一本‘学书记’,每次记下学书的点滴,留给別处用,他日用?” 

  “好啊。每人一本,学书后记下经历和心得,可以取名为《给二十年后的我》。一定会很有意思的。” 

  我很高兴陶春会立即去做。我决定继续去提醒。不以善小而不为。课业、课余老师,都是老师,携手努力,帮到孩子。 

  原徐汇区教师进修学院语文教研员  朱丽春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全国两会·关注
   第A03版:全国两会·观点
   第A04版:全国两会·关注
   第A05版:全国两会·关注
   第A06版:评论
   第A07版:综合新闻
   第A08版:民生新闻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科教卫新闻
   第A11版:法治新闻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早间点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3·15专刊
   第A17版:3·15专刊
   第A18版:国际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文娱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财经新闻
   第A24版:财经新闻
   第B01版:心理周刊
   第B02版:心理/实验
   第B03版:心理/情感
   第B04版:上海闲话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汽车周刊
   第B10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1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2版:广告
   第B13版:教育周刊
   第B14版:教育周刊/每周聚焦
   第B15版:教育周刊/早教沙龙
   第B16版:教育周刊/校园内外
   第B17版:教育周刊/升学指导
   第B18版:人才/留学移民
   第B19版:人才/招生移民
   第B20版:人才/招生 招聘 留学 移民
   第B21版:市场之窗
   第B22版:市场之窗·广告
   第B23版:市场之窗·广告
   第B24版:市场之窗·广告
培养孩子独立个性比得什么奖都重要
设预科,帮准大学生提前找方向
兴趣“小果实”,愿君多釆撷
新民晚报教育周刊/校园内外B16兴趣“小果实”,愿君多釆撷 2013-03-06 2 2013年03月06日 星期三